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案的编写是必不可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借鉴。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精选1

⼀、教学⽬标

1、读通课⽂,⾃学⽣字词,检查学习情况。

2、整体感知课⽂内容,整理⽂章的条理。

3、理解太阳是如何对待孩⼦的,感受阳光下,在河边游玩,在树林游玩等情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有感情地朗读课⽂1——6⾃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课⽂,⾃学⽣字词

2、理解太阳是如何对待孩⼦的,感受阳光下,在河边游玩,在树林游玩等情趣。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有感情地朗读课⽂1——6⾃然段。

三、教学准备

1、⽣字卡⽚。

2、歌曲《种太阳》

3、教学挂图。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新课,激发兴趣。

1、出⽰拟⼈化的太阳公公的图⽚: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什么?(太阳公公⾮常慈祥,他把光和热都⽆私地给了我们;太阳公公出来了,我感觉很暖和;想起了《种太阳》这⾸歌……)

2、教师相机播放歌曲《种太阳》:那我们⼀起来唱唱《种太阳》这⾸歌吧。

(⼆)要求导读,整体感知,掌握⽣字词。

1、出⽰要求,学⽣⾃由读课⽂。

(1)画出本课的⽣字新词,并掌握它们。

(2)读课⽂,理解太阳是如何对待孩⼦们的,感受阳光下,在河边游玩,在树林⾥游玩等情趣。有不理解的地⽅,可在旁边作记号。

2、出⽰⽣字卡⽚,检查⾃学情况。

(1)出⽰⽣字卡⽚,指名读,其他正⾳。

(2)根据学⽣认读情况,强调读和写上的注意点。

(3)再次出⽰⽣字卡⽚,齐读。

3、⼀起朗读课⽂,初步感知太阳是如何对待孩⼦们的,感受阳光下在河边游玩,在树林⾥游玩等情趣。

4、反馈分段情况。

(三)学习课⽂第⼀部分。

1、师:太阳每天从东⽅升起,从西边落下,他看见的东西最多了,他听过的故事最多,他知道的事情也最多。他会看见什么呢?(如河流、⼤海、森林、⼈类、动物等)他⼜听到了什么呢?(如河⽔哗哗地流淌、⼩鸟在唱歌、⼩朋友在欢笑)

他知道⼩朋友的什么事情,他⼜是怎么做的?

2、出⽰体现课⽂第⼀⾄六⾃然段的内容的挂图。

3、引导学⽣按⼀定的顺序观察画⾯的内容,并⽤⾃⼰的话说⼀说。

4、师⽣交流后,齐读第⼀⾄六⾃然段。

5、学⽣⽤以下句式练习说话。

当太阳知道⼩朋友们喜欢——————,他就发出————来,放出————来,把(叫)————,让——————。

6、指名反馈。

7、有感情地朗读1——6⾃然段,进⼀步感知太阳是如何对待孩⼦的,感受阳光下在河边游玩,在树林⾥游玩等情趣。

8、拓展思维:同学们,你能按照句式模仿着说⼀句吗?

6、创设情境,⾓⾊扮演,拓展延伸。

⽼师扮演太阳公公,学⽣们扮演孩⼦们进⾏⾓⾊表演。

(四)总结全⽂。

1、学⽣有感情地朗读课⽂。

2、总结:太阳公公对全国⼈民都是⽆私的平等的,他爱所有热爱和平的⼈们。因为孩⼦们最纯真,最善良,最热爱美的东西,所以太阳把各国⼈民和平相处,平等互助、没有战争的希望放在孩⼦们的⾝上。太阳公公这样⽆私地、平等地对待我们,我们⼀定不能辜负他上午希望。让我们共同努⼒!(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习题2。

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精选2

教材分析:

乌塔是⼀位14岁的德国⼩姑娘,课⽂主要写了她独⾃⼀⼈游欧洲的事。通过攀谈,“我”知道了中德孩⼦所受教育的差异,中国的孩⼦从⼩依赖性强,是家⾥的宝贝,⼀般由爸爸妈妈带他们⼀起玩。⽽德国的孩⼦从⼩独⽴⽣活能⼒很强,见多识⼴,知识丰富。

课⽂可分为三部分:第⼀部分讲“我”在罗马认识了乌塔。第⼆部分讲我们住在⼀个房间,“我”了解了乌塔⼀个⼈旅游欧洲的事。第三部分讲乌塔以后还要到中国旅游。

学情分析: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教学⽬标:

1、认识⽣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内容,并能对课⽂的内容发表⾃⼰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

3、学习乌塔为了⾃⼰的⽬标勤奋努⼒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主能⼒。

重点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的见解。

教学资源:

欧洲的地理位置。欧洲在亚欧⼤陆西部。北临北冰洋,西靠⼤西洋,南隔地中海。

教学时间⼀课时

教学过程

⼀、⾃主学习:

1、⾃读课⽂,遇到⽣字拼读⼀下括号⾥的拼⾳,遇到⽣词可查字典、词典。

洗漱、惬意、电话号码、反驳、逻辑、精疲⼒竭

2、把课⽂读通顺、读流利。

3、⼩组内每个学⽣朗读⼀遍课⽂,⼤家对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讨论乌塔是⼀位什么样的⼩姑娘。

⼆、合作探究:

1、我会认真地默读课⽂,并思考:

(1)在初次见⾯的部分,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乌塔做事有⽣活经验,从容不迫?

(2)在地图上找出乌塔在欧洲游历的地点,读读、议议乌塔为什么不怕危险?

2、了解主题,展开讨论

(1)乌塔的哪些话或哪些做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见解。

(2)说说⾃⼰打算从哪件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独⽴⽣活的能⼒。

(3)在你的⼼中,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精选3

教学⽬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一篇课文我们到认识了性格古怪而又淘气可爱的猫。其实老舍先生家还有一只动物——母鸡。他是不是也像喜欢那只猫那样喜欢它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老舍先生家的《母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2.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3.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三、阅读质疑

1.通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一向讨厌→母鸡←不敢再讨厌

过渡: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态度发生如此变化呢?

四、自主探究

(一)指导探究一至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呢?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讨厌的原因有那些?(指名回答: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

重点语句解析: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读: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它那嘎嘎的叫声总是——(没结没完)特别是到下蛋的时候,母鸡差不多是——(发了狂)

3.揭示总分的写作方法。

请同学们看板书:作者先总说讨厌母鸡,再分别叙述了讨厌母鸡的理由,你知道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吗?(总分)

4.请用讨厌的语气齐读课文1、2、3自然段。

5.老舍先生对待母鸡的情感,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二)指导探究四至十自然段。

1.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2.交流重点语句:

(1)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2)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

(三)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的写法特点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

《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