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6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2.(6分)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3.(6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4.(6分)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5.(6分)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6.(6分)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二、非选择题
7.(9分)回答下列问题:
(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 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 。
(2)植物的叶面积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 。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 。
(3)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 (填“高”或“低”)。
8.(10分)回答下列与蛋白质相关的问题:
(1)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时,肽键是在 这一细胞器上形成的。合成的蛋白质中有些是分泌蛋白,如 (填“胃蛋白酶”“逆转录酶”或“酪氨酸酶”)。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经过高尔基体,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的功能是 。
(2)通常,细胞内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需要有正确的氢基酸序列和 结构。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通常,变性的蛋白质易被蛋白酶水解,原因是 。
(3)如果DNA分子发生突变,导致编码正常血红蛋白多肽链的mRNA序列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但未引起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其原因可能是 。
9.(10分)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杂交组合F1表现型F2表现型及个体数
甲红二×黄多红二450红二、160红多、150黄二、50黄多
红多×黄二红二460红二、150红多、160黄二、50黄多
乙圆单×长复圆单660圆单、90圆复、90长单、160长复
圆复×长单圆单510圆单、240圆复、240长单、10长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上,依据是 ;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 。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 的比例。
10.(10分)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 运输完成的。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11.(15分)回答下列与酵母菌有关的问题:
(1)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 (填“牛肉膏蛋白胨”“MS”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 灭菌法灭菌。若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菌落,菌落的含义是 。
(2)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可促进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若进行厌氧培养,可促进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
(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酵母菌引起面包松软的原因是 。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12.2018年《细胞》期刊报道,中国科学家率先成功地应用体细胞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获得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回答下列问题:
(1)“中中”和“华华”的获得涉及核移植过程,核移植是指 。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的克隆猴,与核供体相比,克隆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填“减半”“加倍”或“不变”)。
(2)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难度 (填“大于”或“小于”)体细胞核移植,其原因是 。
(3)在哺乳动物核移植的过程中,若分别以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通常,所得到的两个克隆动物体细胞的常染色体数目 (填“相同”或“不同”),染色体组合 (填“相同”或“不同”)。
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6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考点】3G:光合作用的发现史;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7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7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81:孟德尔遗传实验
【专题】41:正推法;51C: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526: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2、孟德尔乙豌豆为实验材料,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两大遗传定律;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
(1)转化的概念:转化是指受体细胞直接摄取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将其同源部分进行碱基配对,组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某些遗传性状,这种变异现象,称为转化。
(2)肺炎双球菌
S型细菌R型细菌
菌落光滑粗糙
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
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性
(3)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3)实验原理:S型肺炎双球菌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R型肺炎双球菌是无毒性的。
4)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4)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
4)实验结论:①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②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4、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时间国家科学家 (实验)结论或发现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植物更新空气的条件是绿叶,且在光照下。
1845年德国梅耶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2,释放的是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
【解答】解: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帝国的生物学家﹣孟德尔,A错误;
B、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是美国生物化学家﹣卡尔文,B错误;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是美国的艾弗里和克里克,C错误;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学发现史,涉及课本上的经典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综合性强,难度适中。
2.(6分)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考点】24:细胞膜的功能;51:细胞的分化
【专题】515:生物膜系统;51F: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分析】1、有关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征: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3)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4)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2、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答】解:A、无论是成熟个体还是幼嫩个体,细胞的增殖都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都具有生物膜,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其中磷脂中含有P元素,B正确;
C、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如精细胞和卵细胞的直接接触,C正确;
D、在整体状态下,细胞分化具有渐变性、持久性、不可逆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分化的特点、生物膜系统、细胞膜的功能,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
3.(6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考点】D6: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专题】41:正推法;53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而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多于膜内,所以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所以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从而造成K+外流;而Na+正好相反,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理基础的理解,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造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原因。
4.(6分)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考点】47: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44:对比分析法;51E:有丝分裂;521:减数分裂.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发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有丝分裂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发生,B错误;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都是一次复制,C正确;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6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2.(6分)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3.(6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4.(6分)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5.(6分)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6.(6分)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二、非选择题
7.(9分)回答下列问题:
(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 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 。
(2)植物的叶面积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 。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 。
(3)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 (填“高”或“低”)。
8.(10分)回答下列与蛋白质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