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居家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精选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居家疫情防控工作方案1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感染者,没有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或65岁以下,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要住院的情况,可以选择居家隔离治疗。
如果是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治疗,每天早晚进行1次体温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请及时报告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对症处置或口服药物治疗。
如果是轻症感染者每日早中晚各监测1次体温及其他症状,如出现发热时,增加体温监测频率。
如经服药后未缓解或症状加重时,请及时报告社区管理人员。
服药时,需按药品说明书服用,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如患有基础疾病,病情稳定时,无需改变正在使用的基础疾病治疗药物剂量。
家里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应留在自己独立的房间,并关上房门,尽量避免与同住人有面对面的接触,同时避免共同进餐和共用私人用品。
如果必须离开房间,需佩戴好医用外科口罩。
在家中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要经常清洁双手,尽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如果要与家人共用洗手间,每次用完要立即清洁消毒。
如果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自测抗原阴性并且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两次检测间隔大于24小时),可结束居家隔离治疗,恢复正常生活和外出。
市民日常家庭防护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合理使用消毒剂,避免过度消毒。
疾控专家表示,市民居家消毒应选择无毒、刺激性小、腐蚀性小的消毒剂,避免使用有“三致反应”(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的消毒剂用于空气消毒。
含氯消毒剂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浓度越高的消毒剂具有更强的刺激性,会对人体的口腔、呼吸道等部位造成刺激。
市民使用时应做好佩戴口罩、手套等必要的个人防护,应注意避开皮肤和口鼻。
在配置消毒剂时,市民还应按照说明书,根据不同消毒对象配置不同浓度的消毒剂,并在通风良好的地方用冷水配制和使用,在对物品进行消毒且达到消毒时间后,应用清水进行擦拭去除消毒剂。
消毒剂的浓度过高或过低均无法达到应有的消毒效果。
不同类型消毒剂不能随意混合使用,清洁剂与消毒剂不得混用,避免过度消毒,别让“消毒”变成“投毒”。
居家疫情防控工作方案2
优化调整密切接触者隔离管理方式。
对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实行“5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
对目前正在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符合居家条件的,可“点对点”闭环返回居住地,实施后续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
入(返)x人员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除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监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医疗机构和网吧、酒吧、棋牌室、KTV、夜总会、桑拿等空间密闭的场所外,(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二版)其他公共场所不再验码扫码和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进入社区(村居)、居民小区,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扫码。
各地要优化布局核酸采样点,继续为群众提供便捷、免费的核酸检测服务。
保障群众用药需求。
居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药店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药品,不再实行实名登记。
各地要督促医疗机构备齐对症治疗的相关药物(含中成药、中药制剂、饮片等)和抗原检测试剂,按照满负荷运转3个月的需要备足防疫物资。
做好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各地要加强组织动员,摸清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底数,做好重点人群健康建档,分级分类加强服务保障、反向隔离保护、健康用药指导等。
通过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上门接种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接种服务。
逐级开展接种禁忌判定培训,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判定接种禁忌,细化科普宣传,消除老年人接种疑虑,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
分级分类救治感染者。
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及部分普通型患者,一般采取居家隔离治疗,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治疗;基础疾病较重的普通型和重症、危重症患者收住院治疗,并建立逐级转诊机制。
非定点医院要通过设置缓冲病房、隔离病房、独立病区或院区等方式,及时收治不宜转运至定点医院治疗的阳性感染者。
各地要根据实际,进一步增设重症床位及相关设备,提高重症救治能力。
加强医疗服务保障。
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关医疗机构要及时提供医疗咨询和心理援助服务。
各级医疗机构对门(急)诊就诊患者,不得以无核酸检测证明为由拒诊,应在核酸采样后立即开展诊疗;建立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就诊绿色通道,发挥互联网医院作用,方便群众就医。
市、县定点医院要开通24小时健康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咨询服务。
保障社会正常运转。
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单位、企业、场所发生疫情时,因地制宜快速隔离或转运感染者,开展终末消毒,不得停工、停产、停业。
将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正常运转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相关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和健康监测。
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强化疫情防控安全保障。
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位门、小区门,确保群众看病就医、紧急避险等外出渠道畅通。
各地要加强防疫全过程、各环节安全管理,深入排查整改学校、医院、养老院、隔离点等重点场所安全隐患,坚决遏制因整改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等造成次生问题。
加强对封控人员、患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
优化学校疫情防控。
没有疫情的学校要正常开展线下教学活动,校园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强化师生缺课缺勤报告制度和日常症状监测。
有疫情的学校要科学划定风险区域,强化分类管理,保证非风险区域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畅通师生诉求反映通道,及时回应和妥善解决师生反映的问题。
强化校地协同,健全学校与属地医院的对接机制,提升校医院、医务室服务水平,做好相关药物和防疫物资储备,有效保障师生健康服务需求。
居家疫情防控工作方案3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开展新冠重点人群健康调查的通知》(国卫明电〔2022〕487号),对老年人(65岁及以上,下同)合并基础性疾病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调查并分类登记。
现就做好已登记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制定本方案。
一、明确开展健康服务的原则
坚持分类分级、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患基础疾病情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分为三个类别:重点人群(高风险)、次重点人群(中风险)、一般人群(低风险),分别用红、黄、绿色进行标记,颜色不同,服务内容不同。
二、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一)一级服务。
服务人群。
一般人群(低风险,绿色标记)。
2.服务内容。
(1)社区(村)负责动员、宣传,对未完成加强免疫的,经医生评估后符合接种条件的,引导其尽快接种。
(2)发挥街道(乡镇)、社区居民(村民)委员会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的作用,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个人健康防护。
(3)提供新冠肺炎相关咨询服务。
社区(村)通过小喇叭、一封信、微信、短信、APP等形式,对现行新冠肺炎防控政策进行宣传,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值班电话或家庭医生的电话通知到每一户重点人群家庭,协助开展健康教育。
(二)二级服务。
服务人群。
次重点人群(中风险,黄色标记)。
2.服务内容。
在一级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二级服务。
(1)居家治疗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主动向社区(村)报备,并与辖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通过网络、视频、电话、远程或线下方式指导开展抗原检测、健康监测,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
经评估后为有需要的感染者提供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指夹式脉搏血氧仪等开展健康监测,如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指氧饱和度<93%等情况尽快转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3天随访一次,可根据需要加密随访频次,至居家治疗观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