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晚会演出疫情防控方案6篇

2022-12-25

每次节假日都会有相关的文艺晚会演出举办活动,但这活动期间人员众多,需要做好防疫工作,避免疫情发生,保证晚会演出的圆满成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文艺晚会演出疫情防控方案范文,欢迎阅读。

文艺晚会演出疫情防控方案1

20xx年9-10月份,我市将举办安庆“十一”黄梅戏艺术节。正值秋冬季节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特别是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式严峻。为确保艺术节期间一旦发生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迅速控制,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确保黄梅戏艺术节顺利完满举办,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安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和市卫健委有关文件要求,特制定我中心《安庆“十一”黄梅戏艺术节期间展演周疫情防控工作实施预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组织领导

在市卫健委卫生保障组领导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技术力量强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疫情处理组,预防性消杀组,负责“艺术节”期间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

组长:伊发英

副组长:陈述平、叶和义、李玉霞

职责:负责“艺术节”期间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组织领导,以及相关部门间工作协调和疫情处理物资储备等工作。

(二)疫情处理:

市疾控中心将成立6支疫情处理小分队:

第一组:组长:汪金生

成员:胡治国、李一丁、彭宝珍、王祥瑞

第二组:组长:吴照春

成员:陈剑、程富年、孙畅、朱浩

第三组:组长:高伟林

成员:汪莹莹、林可、付君、刘斌

第四组:组长:朱宁

成员:吴玮、张林、刘结

第五组:组长:潘贵霞

成员:胡柏柳、冯皓、曹孟婵

第六组:组长:吴诚兵

成员:万江顺、陈宇、丁凤仙

主要任务:负责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控制,疫点消毒、医学采样等工作。

(三)预防性消杀组

组长:胡治国

成员:程富年、张林、赵彬

职责:负责黄梅戏艺术节期间大型封闭性场所的预防性消毒指导工作,重要人员住宿宾馆的消杀灭指导等工作。

(四)纪律要求:以上各组人员在艺术节期间保持24小时通讯联络畅通,严格执行中心的各项应急处理规定,对违反纪律者,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的实施

(一)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启动

在艺术节期间,一旦出现传染病暴发疫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启动疫情应急处理程序,疫情处理队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疫情,采取控制措施。同时按报告程序时限,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疫情控制措施和建议。根据疫情性质,积极与相关部门保持联系互通信息,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二)预防性措施

1.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暴发疫情苗头;

2.重大活动场所设立医疗防疫站,会场入口处配备消毒洗手液和医用口罩,供与会人员使用;

3.积极开展指导有关场所做好预防性消杀灭工作;

4.加大健康宣传,利用宣传折页、展板等方式宣传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三)突发疫情的控制

1.在艺术节期间突发疫情,要尽快做出诊断,明确事情性质、强度,按要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特别要注意流感样病例和群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黄梅戏艺术节期间一旦有参会人员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建议政府启动《安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应对可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预案》,同时中心立即启动《安庆市疾控中心关于应对可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预案》,艺术节期间封闭式会场活动启动预检工作,一旦发现有新冠肺炎病例,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做好污染场所的终末消毒等工作;

3.对各种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及密切接触者必须按规定采取检疫措施。

4.对食物中毒的经营场所要求停业,对可疑食物进行查封。

5.对被污染的场所应立即进行卫生处理。

6.在发生疫情时,根据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的需要,在政府组织和领导下,与相关部门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1)病人的抢救、隔离、治疗;

(2)加强自来水和其它饮用水的管理,保护饮用水源;

(3)加强粪便管理,清除垃圾、污物;

(4)消除病媒、鼠类及其它染病动物;

(5)加强传染病管理防止扩散;

(6)开展健康教育,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

(7)组织对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染病动物密切接触者检疫、预防服药、应急接种;

(8)加强餐饮业食品卫生检测强度。

(9)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可取消部分场所活动等。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一)分区分级精准防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以县(区)为单位,依据人口、发病情况综合研判,科学划分疫情风险等级,明确分级分类的防控策略。

1.低风险地区。实施“外防输入"策略。加强疫情严重地区以及高风险地区流入人员的跟踪管理,做好健康监测和服务。医疗机构加强发热门诊病例监测、发现、报告,疾控机构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督促指导城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严格落实社区防控措施,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公众防病知识和防护技能普及等工作。

2.中风险地区。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在采取低风险地区各项措施的基础上,做好医疗救治、疾病防控相关人员、物资、场所等方面的准备,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和管理。以学校班级、楼房单元、工厂工作间、工作场所办公室等为最小单位,以病例发现、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为线索,合理确定防控管理的场所和人员,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无确诊病例的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可参照低风险地区采取防控措施。

3.高风险地区。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策略。在采取中风险地区各项措施的基础上,停止聚集性活动,依法按程序审批后可实行区域交通管控。以县域为单位,全面排查发热患者,及时收治和管理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医学观察。对发生社区传播或聚集性疫情的城市居民小区(农村自然村)的相关场所进行消毒,采取限制人员聚集、进出等管控措施。

动态开展分析研判,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在病例数保持稳定下降、疫情扩散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后,及时分地区降低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应急响应。

(二)早发现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提高对新冠肺炎病例的诊断和报告意识,对不明原因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病例,结合其流行病学史,及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或主诊医师会诊,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2.基层相关组织或用工单位对近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境内有病例报告的社区,或境外疫情严重国家或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的人员,做好健康监测;对于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作为重点风险人群进行筛查,由专业机构采样检测。

3.利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流感样病例监测和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监测等现有监测网络,强化病原学监测。

4.加强口岸卫生检疫,严格实施口岸体温监测和医学巡查,对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人员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按要求采样检测。

5.对密切接触者做好健康监测,对于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及时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并采样检测。

(三)早报告

1.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时,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当地县(区)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将填写完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寄出;县(区)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后续信息的订正。

2.报告订正。疑似病例确诊或排除后及时订正。无症状感染者如出现临床表现,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所有病例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对临床严重程度进行订正,以病例最严重的状态为其最终状态。病例死亡后,在24小时内填报死亡日期。

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病日期为阳性标本采集时间,诊断日期为阳性检出时间。如无症状感染者订正为确诊病例,其发病日期订正为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

3.突发事件的报告。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各县(区)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聚集性疫情,辖区疾控中心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级"。根据对事件的调查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告。

(四)早隔离

1.病例管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单人单间隔离治疗,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且发病7天后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2.出院后管理。病例符合出院标准,出院后建议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加强出院病例随访和呼吸道标本样本检测,检测阳性者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将相关信息报送中国疾控中心。

3.无症状感染者管理。无症状感染者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

(五)早治疗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诊断的疑似病例要及时转运至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应当做好医疗救治所需的人员、药品、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准备工作,按照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规范救治,做到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六)流行病学调查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病例就诊医疗机构所在的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国家支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调查、分析和研判。

1.个案调查。县(区)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于24小时内完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具体要求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印发的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指南执行,并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制定的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与管理指南的要求,做好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登记;做好疑似病例基本信息和其密切接触者登记。

2.聚集性疫情调查。县(区)级疾控机构根据网络直报信息和病例个案调查情况,对符合定义的聚集性疫情立即开展调查。具体要求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印发的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指南执行。

3.信息报告。县(区)级疾控机构完成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个案调查或聚集性疫情调查后,将个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及时通过网络报告系统进行上报。

(七)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

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对密切接触者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并询问是否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为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末次接触后14天。疑似病例排除后,其密切接触者可解除医学观察。具体要求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制定的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与管理指南执行。

(八)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及时采集病例相关的临床标本。承担标本检测的机构(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应在12小时内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标本采集、运送、存储和检测严格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印发的新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要求执行。

各地区新冠肺炎5例及以上的聚集性病例,以及境外输入病例的所有原始标本应当送至中国疾控中心进行复核。

(九)重点场所、机构、人群防控。

强化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公众聚集性活动,因地制宜落实车站、机场、码头、商场、公共卫生间等公众场所和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的`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措施。

企业复工复产后,指导企业组织员工有序返岗,做好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防控工作,为员工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采取分区作业、分散就餐等方式,有效减少人员聚集。指导做好农民工的健康教育和返岗复工前体温检测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处置,加强排查识别,阻断风险人员外出。

学校、托幼机构复课复园后,指导做好返校师生的健康提示和健康管理及教室的通风、消毒等工作,督促落实入学入托晨(午)检和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与登记等防控措施。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处置,指导做好区域消毒等工作。

指导养老机构、残障人员福利机构以及监管场所等特殊机构进一步规范出入人员管理,严格通风、日常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健康监测与管理,做好失能半失能人群日常管理等工作。

落实来华(归国)人员口岸卫生检疫,加强对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管理,做好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员的排查、诊治和医学观察,严防疫情跨境传播。

(十)院内感染控制、特定场所消毒和人员防护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的要求,严格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同时,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做好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和空气等的清洁与消毒。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置和管理。

做好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转运工具以及医学观察场所等特定场所的消毒,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隔离病区及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和参与病例转运、尸体处理、环境清洁消毒、标本采集和实验室工作等特定人群的防护,具体要求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印发的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和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执行。

(十一)宣传教育与风险沟通

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公众个人防护指导,减少人群中可能的接触或暴露。根据疫情防控进展和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加深,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策略,组织科普宣传。积极开展舆情监测,及时向公众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做好疫情防控风险沟通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政府加强对本地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落实防控资金和物资,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指导、及时救治"的工作原则,全面做好新冠肺炎防控工作。

(二)强化联防联控。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研判疫情发展趋势。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疫情控制的总体指导工作。各级疾控机构负责开展病例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管理及实验室检测等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病例的发现与报告、隔离、诊断、救治和临床管理,开展标本采集工作,做好院内感染防控。

(三)加强能力建设。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新冠肺炎专业技术培训,强化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加强科学研究,发挥信息技术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广泛开展新冠肺炎传播特点、临床特征、策略评估等相关调查,为优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证据。在传染病预防和救治工作中,鼓励、支持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

(四)加强疫情处理的总结工作。艺术节期间,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要及时撰写初次调查报告、疫情进展报告,并在疫情处理结束后,10天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总结报告

文艺晚会演出疫情防控方案2

为科学、安全、有序做好阳泉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盂县分会场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预防控制疫情发生和扩散,保障参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会议顺利召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阳泉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盂县分会场期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医疗保障等工作。

二、会议时间

会议定于20xx年2月22日上午8:00--10:00报到,23日上午开幕,25日上午闭幕,会期3天半。

三、会议地点、医疗保障服务单位

盂县政府西二楼视频会议室盂县人民医院

四、组织管理

(一)综合协调、应急处置组

组长:李国华

副组长:韩新生、王彦明、徐成

成员:刘玉军、赵崇璧

(二)疾控防疫指导、标本转运组

组长:李俊才

成员:刘智慧、李志红

(三)医疗保障、测温组

组长:徐成

成员:刘玉军、赵崇璧、高仓健、武丽娜、李铭、逯俊丽、庞翠萍

(四)核酸采样组

组长:赵崇璧

成员:韩瑞丽、郑小莉、姚小芳

(五)卫生监督组

组长:崔进柱

成员:胡晓东、张世杰

负责会议期间疫情防控的组织、协调、指导、保障和处置等工作,对参会代表和工作人员进行评估并提出参会建议,保障会议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

五、具体防控措施

(一)健康监测

1、疾控防疫指导组负责会议会场的疫情防控健康监测工作。健康监测对象包括所有出席代表、列席人员、工作人员、酒店直接服务人员等,健康监测内容包括流行病学史筛查、会前14天健康监测记录、核酸检测和行程卡查验等。

2、报到时,疾控防疫指导组安排专人负责健康监测内容的核验和研判,会同会务组审核每个与会人员的《健康监测记录表》、《流行病学史筛查表》、《健康承诺书》及行程卡、健康码,给出参会建议。要严格核查与会人员提交的材料,重点核查会前14天的体温、外出史、接触史等,如有境外、中高风险区等旅居史者或接触过可疑人员者,立即进行登记,并报告综合协调、应急处置组组长。组长立即报大会负责人进行核实,如果确有必要安排其到县人民医院排查,根据排查结果建议其是否参会。

会务组要提前将行程卡小程序张贴在报到处入口。所有与会人员须主动向工作人员出示健康码、行程卡。

3、报到处和会场入口设立红外线测温仪,对进入会场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发现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者,驻会医疗保障人员立即对其复测体温、隔离排查,同时填写《异常症状登记表》,并立即报告综合协调、应急处置组。复测体温异常的,由现场派驻急救车辆转运至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疾控防疫指导组负责做好体温复检室、临时隔离室的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

4、疾控防疫指导组和医疗保障组根据与会人员体温情况、行程卡、健康码和核酸检测情况,进行综合研判,确定是否可以正常参会和参与会议服务。

(二)医疗保障

市第三人民医院为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疫情防控定点救治医院,负责全市会议期间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医疗救治。

(三)核酸检测

盂县代表团代表、工作人员、直接服务人员的核酸检测由盂县人大组织,于20xx年2月20日15时至2月21日12时前完成。定点检测机构为盂县人民医院,联系人:赵崇璧,联系电话:13935305444。县人大要配合提供现场核酸标本采集场所、组织相关被采样人员。现场采样人员要做好标本处理和医疗废弃物暂存处理。县人民医院要及时向县局上报检测结果。

(四)消毒管理

疾控防疫指导组、卫生监督组负责全程指导、监督、落实会场和工作组住地宾馆的公共环境消杀工作,定期对电梯及公共区域的桌面、座椅、门把手等重点部位清洁消毒,实行消毒登记制度。会场、餐厅等重点区域入口处要放置废弃物(口罩等)专用垃圾桶,在会场入口处、卫生间、休息室、餐厅等场所放置免洗手消毒液、纸巾等,随时补充。

会议期间,会场单位应每天在会前对会场内空气进行通风,密闭会议室要做好机械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良好通风。

(五)其它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除必要情况应全程佩戴一次性口罩,直接服务人员应在服务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一次性手套,接触污物后要随时进行手消毒,用过的口罩和手套弃置专用垃圾桶。会议期间无关人员不得出入,保持安全距离,会议结束后有序离开,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拥挤。

六、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做好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盂县分会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内容,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落实,确保会议期间疫情防控和医疗卫生保障的快速反应和应急措施精准到位。

(二)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精心组织实施,挑选业务素质精、政治素质好、团队意识强、组织纪律性高的工作人员参与保障工作,对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对配备的器械要进行认真检查和测试;所备药品与试剂要安全、有效;救护车要做到车况良好,确保工作万无一失。

(三)认真履职,强化落实。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责任压力传导,全力保障阳泉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盂县分会场期间疫情防控、医疗保障、卫生监督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县疾控中心、县执法大队、县人民医院要提前与会场负责人对接,确保在2月19日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要建立绿色通道,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尽可能缩短就诊救治等候时间,尽早明确诊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文艺晚会演出疫情防控方案3

为落实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确保会议顺利举行,根据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根据省、市、县工作方案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适用前提

本方案是基于现阶段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和策略制定,具体措施随疫情形势变化和国家、省、市、县防控策略调整而及时更新。

二、适用范围

镇人代会会议会场、全体参会人员、工作人员。

三、工作内容

(一)会前准备。

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组,负责对人代会参会代表、工作人员等所有参会人员(以下统称参会人员)进行健康筛查,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史筛查、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工作。会前一周由疫情防控工作组对未曾外出浙江省外的参会人员“健康码”状态进行排查,名单由党政办、党建办工作组提供。会前14天由党政办、党建办工作组对因出差浙江省外或省外返乡参会人员进行排查,并对会前14天有返还的参会人员落实健康监测工作,包括要求参会人员报到前14天起每日早晚(用水银温度计)测量(腋下)温度,自我观察有无寒战、咳嗽等疑似症状,如体温超过37.3℃(腋温),或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诊,排除传染病后方可参会。对会前14天有浙江省外返还的参会人员,需在第一时间向大会工作组提供到达日前7天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或既往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证明方可参会;对无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外出返回参会人员需第一时间前往县综合服务点(设在雄风山庄)进行核酸检测;对境外返回人员要全程完成“14+7+7”健康管理措施(集中隔离14天后,继续实施7天居家健康观察和7天日常健康监测)后方可参会。

无浙江省外外出史的参会人员应于会前如实填写《健康申报承诺书》,对有浙江省外外出史的参会人员需完整填写《健康申报表》并签字。有以下任何情况之一者,原则上不得参会:

已付费

点赞(0)
立即
投稿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