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苏省高考生物答案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复制和下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苏省高考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2分)下列关于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4种生物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B.都是水溶性物质
C.都含C、H、O、N这4种元素
D.都是人体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考点】1S: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分析】1、脂质中的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糖类、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
2、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脂肪是动植物细胞的良好的储能物质,蛋白质为构成细胞的结构物质,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携带有遗传信息。
【解答】解:A、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为小分子物质,A正确;
B、脂肪是脂溶性的,不易溶于水,B错误;
C、淀粉和脂肪都只含C、H、O这3种元素,C错误;
D、核酸不是人体细胞中的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和功能、酶的概念、细胞内储能物质以及蛋白质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2分)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强
B.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C.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D.幼年个体生长需细胞增殖,成年后不需细胞增殖
【考点】51:细胞的分化;55: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57:细胞凋亡的含义;5A: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癌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解答】解: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A错误;
B、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B正确;
C、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和个体的衰老是不同步的,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不一定导致个体衰老死亡,C错误;
D、幼年个体和成年个体均有细胞增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细胞分化程度与全能性的关系;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能与细胞坏死进行区分;识记癌细胞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3.(2分)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乳腺细胞比乳腺癌细胞更容易进行离体培养
B.细胞核移植主要在同种动物、同种组织的细胞之间进行
C.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产生同卵多胚的数量是有限的
D.培养早期胚胎的培养液中含维生素、激素等多种能源物质
【考点】RD: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S4:胚胎工程的概念及操作对象;S6:胚胎分割移植
【分析】1、胚胎分割存在问题:胚胎分割的分数越多,操作的难度越大,移植的成功率也越低.
2、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
3、早期胚胎培养应用发育培养基,其成分:无机盐和有机盐,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
【解答】解:A、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乳腺癌细胞比乳腺细胞更容易进行离体培养,A错误;
B、细胞核移植可以在不同动物的不同组织间进行,B错误;
C、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产生同卵多胚的数量是有限的,胚胎分割的分数越多,操作的难度越大,移植的成功率也越低,C正确;
D、维生素和激素不是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移植的概念、过程及应用;识记胚胎分割的概念、注意事项及存在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2分)下列关于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发现了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
B.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统计后代雌雄个体眼色性状分离比,认同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
C.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沃森和克里克以DNA大分子为研究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破译了全部密码子
【考点】7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78: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81:孟德尔遗传实验;8A:伴性遗传
【专题】41:正推法;523:DNA分子结构和复制;52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结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建构,先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解:A、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发现了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统计后代雌雄个体眼色性状分离比,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正确;
C、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建构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式,没有破译密码子,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遗传学发展过程中著名科学家的实验及对遗传学做出的贡献的了解和识记.
5.(2分)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Na+浓度 B.渗透压 C.K+浓度 D.O2浓度
【考点】E9: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Na+主要存在细胞外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Na+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A错误;
B、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等,B正确;
C、K+主要存在细胞内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K+浓度明显高于组织液,C错误;
D、O2从组织液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内,故组织液中O2浓度高于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2分)如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4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来自同一人体,所以各细胞中的DNA含量相同
B.因为各细胞中携带的基因不同,所以形态、功能不同
C.虽然各细胞大小不同,但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
D.虽然各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但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考点】51:细胞的分化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解答】解:A、因为来自同一人体,所以各体细胞中的DNA含量相同,卵细胞的DNA含量减半,A错误;
B、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各细胞的形态、功能不同,B错误;
C、虽然各细胞大小不同,但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都是水,C正确;
D、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其余均为协助扩散,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2分)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感冒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失去了活性
B.口服的多酶片中的胰蛋白酶可在胃中发挥作用
C.洗衣时,加少许白醋能增强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
D.用果胶酶澄清果汁时,温度由低温适当的提高后澄清速度越快
【考点】39:酶的特性
【专题】41:正推法;542:酶的应用.
【分析】1、酶的本质是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即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
【解答】解:A、感冒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降低,A错误;
B、胰蛋白酶的适宜pH为7.2﹣7.4,而胃液为酸性环境,因此口服的多酶片中的胰蛋白酶不可在胃中发挥作用,但可在小肠中发挥作用,B错误;
C、洗衣时,加少许白醋后pH值降低,这会使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
D、用果胶酶澄清果汁时,温度由低温适当的提高后澄清速度越快,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特点等知识,能理论联系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2分)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如图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
B.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
C.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D.第5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最低
【考点】C7: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添加蔗糖,目的是提供营养,同时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由四条曲线对比可知: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解答】解:A、由四条曲线对比可知: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A正确;
B、添加蔗糖,目的是提供营养,同时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B正确;
C、由四条曲线对比可知,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C正确;
D、由四条曲线对比,无法得出脱落酸的含量哪组最低,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分裂素的相关知识,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难度适中.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学会识图.
9.(2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考点】F2:种群的数量变动;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G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解答】解:A、蜘蛛的活动能力小,活动范围相对小,灌木类行道树栽种地一般呈现长方形,常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食物来源较多,则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
C、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但生态瓶的容积有限,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齐全,C错误;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捕食,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色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0.(2分)甲、乙为两种果绳(2n),如图为这两种果绳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考点】9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B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甲、乙为两种果蝇,杂交后产生的后代不育,故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不正常,A错误;
B、甲发生染色体的倒位形成了乙,B错误;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现代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1.(2分)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固定化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酶的重复利用
B.溶解氧交换受阻是固定化酶应用的重要限制因素
C.固定化细胞用于生产能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
D.凝胶与被包埋细胞之间不是通过共价键结合
【考点】J4: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
【分析】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比较:
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
酶的种类一种一系列酶
制作方法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吸附法、包埋法
是否需要营养物质否是
缺点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反应物不宜与酶接近,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反应效率下降
优点①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②可以反复利用成本低,操
【解答】解:A、同直接利用酶相比,固定化酶可多次重复利用,A正确;
B、利用固定化酶,是酶促反应,没有生物参与,所以不需提供营养条件和氧气,B错误;
C、固定化细胞用于生产能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C正确;
D、包埋法是指是将微生物或相比包埋在凝胶的微小格子或微胶囊等有限空间内,微生物被包裹在该空间内不能离开,而底物和产物能自由地进出这个空间,故凝胶与被包埋细胞之间不是通过共价键结合,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固定化酶技术和细胞固定化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分)如图是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结构含有核糖体RNA
B.甲硫氨酸处于图中的位置
C.密码子位于tRNA的环状结构上
D.mRNA上碱基改变即可改变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
【考点】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图中箭头方向表示翻译的方向,即从左到右,因此图中表示的是相邻氨基酸,
左侧的氨基酸才是起始甲硫氨酸.
【解答】解:A、图示结构为核糖体,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糖体RNA,A正确;
B、根据图中箭头可知翻译的方向是由左向右,因此起始甲硫氨酸处于图中位置的左侧,B错误;
C、密码子位于mRNA上,C错误;
D、mRNA上碱基改变即可改变相应的密码子,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控制合成的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不一定改变,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2分)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考点】F8: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血细胞计数板一、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血细胞计数板被用以对人体内红、白血细胞进行显微计数之用,也常用于计算一些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的数量,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工具. 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 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微生物计数用. 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 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 另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但是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一大方格都是由 16×25=25×16=400 个小方格组成.
【解答】解: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多个计数室,A错误;
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B正确;
C、盖盖玻片之前,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C错误;
D、计数时,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应用和实验操作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14.(2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考点】H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种类多,稳定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强,更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和判断能力.
15.(2分)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
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考点】9B:诱变育种
【分析】1、基因突变的原因:
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B正确;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C正确;
D、通过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现代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6.(2分)如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进入炎症组织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使白细胞黏着
B.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
C.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考点】2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3F: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51:细胞的分化
【分析】1、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2、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答】解: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使白细胞黏着,A正确;
B、白细胞在血管内壁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B正确;
C、发生炎症反应时,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释放出信号分子,吸引单核细胞(一种白细胞)也到达炎症部位,并且单核细胞在信号分子作用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因此该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ATP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7.(2分)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将腐乳坯堆积起来会导致堆内温度升高,影响毛霉生长
B.腐乳坯若被细菌污染,则腐乳坯表面会出现黏性物
C.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有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
D.装坛阶段加入料酒,可有效防止杂菌污染
【考点】K7: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分析】1、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豆腐乳的前期制作温度控制在15~18℃的环境条件下,因为毛霉属于需氧型微生物,因而放置在空气中即可;豆腐乳的后期制作温度控制在30℃条件下,且要放入坛中密封坛口.
3、酒在豆腐乳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能防止杂菌生长,利于后期成熟的因素:腌制中的盐,卤汤中的酒、香辛料以及对坛子消毒、装坛密封时用酒精灯火焰处理坛口等,都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解答】解:A、毛霉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18℃,所以将腐乳坯堆积起来会导致堆内温度升高,影响毛霉生长,A正确;
B、腐乳坯若被细菌污染,则腐乳坯表面会出现黏性物,B正确;
C、含水量过大时腐乳不易成形,进行腐乳制作所选豆腐含水量不宜超过70%.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使豆腐含水量增大,不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C错误;
D、装坛阶段加入料酒,可有效防止杂菌污染,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腐乳制备的原理,理解腐乳制备的注意事项,属于中档题.
18.(2分)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K+同时内流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专题】123:模式图;53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由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的离子透性发生改变,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进而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答】解:A、神经递质在释放前,存在于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正确;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进而引发膜电位变化,C正确;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引起Na+内流,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19.(2分)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
B.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C.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考点】I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1、无菌操作,包括灭菌和消毒两种方式,消毒的方法有巴氏消毒法、酒精消毒、煮沸消毒法;灭菌的方法有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
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苏省高考生物答案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复制和下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苏省高考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2分)下列关于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4种生物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B.都是水溶性物质
C.都含C、H、O、N这4种元素
D.都是人体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考点】1S: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分析】1、脂质中的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糖类、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
2、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脂肪是动植物细胞的良好的储能物质,蛋白质为构成细胞的结构物质,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携带有遗传信息。
【解答】解:A、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为小分子物质,A正确;
B、脂肪是脂溶性的,不易溶于水,B错误;
C、淀粉和脂肪都只含C、H、O这3种元素,C错误;
D、核酸不是人体细胞中的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和功能、酶的概念、细胞内储能物质以及蛋白质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2分)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强
B.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C.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D.幼年个体生长需细胞增殖,成年后不需细胞增殖
【考点】51:细胞的分化;55: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57:细胞凋亡的含义;5A: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癌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解答】解: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A错误;
B、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B正确;
C、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和个体的衰老是不同步的,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不一定导致个体衰老死亡,C错误;
D、幼年个体和成年个体均有细胞增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细胞分化程度与全能性的关系;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能与细胞坏死进行区分;识记癌细胞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3.(2分)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乳腺细胞比乳腺癌细胞更容易进行离体培养
B.细胞核移植主要在同种动物、同种组织的细胞之间进行
C.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产生同卵多胚的数量是有限的
D.培养早期胚胎的培养液中含维生素、激素等多种能源物质
【考点】RD: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S4:胚胎工程的概念及操作对象;S6:胚胎分割移植
【分析】1、胚胎分割存在问题:胚胎分割的分数越多,操作的难度越大,移植的成功率也越低.
2、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
3、早期胚胎培养应用发育培养基,其成分:无机盐和有机盐,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
【解答】解:A、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乳腺癌细胞比乳腺细胞更容易进行离体培养,A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