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优秀教学案例范文1
教材分析
《竹林深处人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每篇课文都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已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继续巩固已学知识。本文篇幅较长,面面俱到的分析,会把美文肢解,破坏学生对美文的全面体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自己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学习多角度写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语段,品味描绘竹景的形象生动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2、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及运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两节连起上)
教学工具:
多媒体、卡纸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写景散文,出示课题《竹林深处人家》。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些什么问题呢?把它写下来。(学生可能会想到:竹子多、密;在浓密的竹林中有人家;“竹林”点明了“人家”生活的环境和地点,体现了江南竹乡的特色;“深处”体现了竹林的茂盛和环境的清静等等。)
②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积极发表不同的想法。
③现在我们走进课文,看作者是怎样体现这些内容的。
2、整体感知
(1)初读
①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圈出自己认为的生字难词,并写在小卡上。(看、做)
②在四人小组内交换看生字卡,并相互指正。(小动)
③开火车读出屏幕上的字词。(流程性检测)
④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顺畅。(再次强化生字词,再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为后面理解感悟做准备。)
(2)泛读
①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做)
②想(喜欢的理由)+做(在原文旁写下喜欢的理由)。
③小组内交流:各成员先说说自己喜欢的语段及其理由,然后确定本组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并在学习卡上简要记录讨论成果。(听、想、做)(小动)(此环节意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学生们可能会从文中找出作者从色彩、声音、气味等各方面对竹子进行细腻描绘的句段,从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来谈,从而深切体会写景散文的特点。)
④小组代表发言。师作点讲、精讲。(如果学生做得好,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请不同内容、不同学习水平的三个小组)
3、研读课文
重点研读前三段和结尾写竹乡人家生活氛围的语段。
①思考: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竹海景象?竹乡人家的生活有何特点?前文写竹海与竹乡人家的生活有何联系?
②小组讨论交流以上问题,并选一个问题准备作交流发言。
③小组代表发言。
④师小结:并出示板书:
远望——竹林如海“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竹海景象→近看——深入竹海(如,在“海底隧道里走过”)
四顾——穿过竹海“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4、拓展延伸
①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先思考,然后写下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写景散文的特点出发,多角度去考虑。)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特征突出,顺序明晰,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动词极具表现力,写出了色彩,从多种感觉来写等等。
②四至六人小组合作: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句子,看哪组写得又多又好,接着写在学习卡上。(想+做)
③展示成果:各小组粘贴本堂课的学习卡。
④互看学习卡(每个组至少看两个组的学习卡)。看:一看记录内容是否完备,二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得当,三看与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卡相比有何优劣。评:说说自己看到的好的或急需改进的。(这一环节可促学生自己总结,反思,既找到自信,又看到不足,比教师指出更有效。)(时间机动处理,如果时间充裕,可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
⑤课外作业: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与同学交流。
七年级优秀教学案例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能表现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有层次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练习精读的技能,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来积累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对于春天,历朝历代的诗人、画家,总有吟不完的诗句,画不完的美景。今天,我们通过朱自清先生的妙笔,去欣赏一篇堪称绝佳的春的散文,感受春的气息,春的声响。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朱自清,师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
2、朗读
(1)师配乐范读,学生听准字音、语调,把握情感。
(2)生分组朗读,把握情感基调。
(3)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4)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三、研读赏析
1、总体把握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这篇《春》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师生同赏第一部分:盼春
师: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生:“盼望着”;“近”(拟人)
师:“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生: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同赏第二部分:绘春
师: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怎样的一幅景象?“欣欣然”、“朗润”、“涨”、“红”分别表现出什么?
生:表现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欣欣然”拟人,万物复苏;“朗润”润泽,绿色饱满起来,郁郁葱葱;“涨”冰雪融化;“红”春光明媚。
师:小声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划下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a.喜欢的词语(1)嫩嫩的、绿绿的(2)偷偷地、钻
理由:(1)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2)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b.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2)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
(3)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赏析春花图
师:在这一幅图景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试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生:①“赶趟儿”——拟人,写出花儿们争相盛开的情景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比喻,从视觉角度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③联想——秋天果实累累,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听觉),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
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明艳照人。“散”:多,分散,面积广。
2、赏析春风图
师:春风图,着力体现春风的什么特点?如何体现?
生:春风的和暖与清新。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赏析春雨图
师: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哪些特点?
生: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多、细。
师:形容春雨的多、细,作者怎么体现?
生: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师:接着作者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逼”字写出雨中小草怎样的特点?
生: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青绿的特点。
师:然后作者又把视线转移到了何处?
生: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安宁、悠闲,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展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4、迎春图:
师:迎春图,作者着力写什么?
生:着力写春早人勤。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师:点出作者寓意的是哪句话?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师: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师:结尾三个比喻句,分别把春天比作什么?分别表现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
生:“刚落地的娃娃”——旺盛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新;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各种新事物的到来,春天的美,生动活泼,美;
“健壮的青年”——充满力量,力。
师: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去”字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拓展练习
仿照结尾三个比喻句,试着用其他比喻来赞美春天。
七年级优秀教学案例范文3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文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口头表达和写作相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揣摩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2、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3、师生共同准备秋天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