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形势已经逐步地放开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自我疫情防范措施,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个人自我疫情防范措施1

1.勤洗手和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

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2.增强体质、免疫力,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

每天开窗通风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钟。

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3、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并且关注症状

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居家隔离休息,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及早就诊。

4、洗手在预防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的作用

正确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均推荐用肥皂和清水(流水)充分洗手。

5、洗手步骤

(1)双手手心相互搓洗(双手合十搓五下);

(2)双手交叉搓洗手指缝(手心对手背,双手交叉相叠,左右手交换各搓洗五下);

(3)手心对手心搓洗手指缝(手心相对十指交错,搓洗五下);

(4)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于手心相互相互搓各洗搓五下);

(5)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各搓五下;

(6)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各搓五下。

6、洗手的方法

(1)传递文件前后;

(2)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

(4)吃饭前;

(5)上厕所后;

(6)手脏时;

(7)在接触他人后;

(8)接触过动物之后;

(9)外出回来后。

7、旅途洗手的方法

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

冠状病毒不耐酸不耐碱,并且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

75%酒精可灭活病毒,所以达到一定浓度的含酒精消毒产品可以作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替代品。

8、选择正确的口罩

选择一:正常外出时选择一次性医用口罩即可,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

尽量避免儿童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和密闭空间。

2.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物品、玩具和餐具等,家长要定期消毒。

每天室内通风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通风时间20~30分钟。

当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的频次和时间可适当减少。

3.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符合接种条件的儿童、儿童家长、监护人等,应全程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不同场所个人防护

居家期间健康防护

1.做好体温计、口罩和消毒剂等防护物资储备。

2.做好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

3.室内温度适宜时,尽量采用自然通风。

每天开窗通风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钟。

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空调应定期进行清洗。

4.家庭环境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及时清理室内垃圾。

5.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勤晒衣被。

6.注意个人卫生,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手,洗手时尽量用流动的水,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

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

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工作环境的防护

办公场所:进入办公场所自觉接受体温检测,核验健康码、行程码。

保持办公场所空气流通,加强开窗通风换气。

做好手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或肘臂遮挡等。

尽量少乘坐厢式电梯,乘坐电梯时要戴好口罩。

对职工接触较多的电梯按钮、门把手、手动水龙头等公用物品和部位定期清洗、消毒。

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食堂:职工在食堂排队时,要佩戴口罩,减少语言交流,与相邻人员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取餐时,应设置专人盛餐,避免多人频繁接触的餐具表面。

就餐前,选择表面清洁的桌椅且靠近门窗等通风较好的位置,注意避免发生聚集。

要注意手卫生,可以用洗手液在流水状态下洗手或者是用手消毒液揉搓双手。

用餐过程中,摘下口罩时要注意保持口罩内侧的清洁,避免污染。

避免面对面就坐,可以选择同向而坐,且相隔一米以上。

尽量缩短就餐时间,减少同行人员的交流。

如果食堂就餐人员较多,建议将餐食打包带走。

就餐结束后,应立刻离开餐厅,减少在餐厅的逗留时间。

会议室:疫情期间,尽量不开会、少开会、开短会,多选择线上会议形式。

必须线下会议的,应保持会议室通风,参会人员要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会议室前洗手,开会人员间隔至少1米以上。

尽量使用自己的水杯,外来人员使用瓶装水或一次性纸杯,共用水杯使用过后应及时消毒。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