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怎么写9篇模版内容,欢迎阅读和下载。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怎么写1

活动时间:

20__年05月12日

活动班级:

小一班

活动科目:

健康

活动名称:

《防震减灾》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演练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幼儿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本领。

活动准备:

有关地震防震图片和视频。

活动过程: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最重要的。我们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及时在园开展防震知识普及和防震演练,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通过学儿歌,让幼儿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1、观看视频(地震预兆)

2、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3、动物反常情形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二)、教师讲解有关地震时应注意的问题:(播放地质灾害视频)讨论强调地震来时注意的问题

(三)、进行简单的防震演练

(四)、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我们通过图片,儿歌,视频,实际演练等方式使大家基本掌握了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大家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本领。

在活动中,我们首先观看了有关地震预兆的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通过唱儿歌、学谚语、讨论动物反常情形,我们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学会了观察井水变化、动物反常行为以及植物异常反应等地震前的预兆。

接着,教师向孩子们讲解了地震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播放了地质灾害的视频。通过讨论,我们强调了地震来临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找到安全的避难位置、保持镇静、迅速逃生等。

为了让孩子们掌握地震时的自救技能,我们进行了简单的防震演练。孩子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迅速有序地进行逃生,学会了如何躲避地震伤害。这样的演练让他们更加有信心面对地震这种突发事件。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使孩子们基本掌握了地震预兆的观察方法和地震时的自救技能。他们不仅了解了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还知道了地震时应注意的事项。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怎么写2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习得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术,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建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构造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这段视频介绍了地球的构造,比喻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个煮熟的鸡蛋,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温度和压力,而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层内,有助于同学们对地震的形成有更深入的了解。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叫地震。所以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同学们通过自主搜集资料,并进行交流汇报,对地震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引起的地表快速颤动,是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类似于刮风下雨,是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同学们通过自主搜集资料,并进行交流汇报,了解到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全球每年平均发生1500万次地震,大多数都很小,只有少数能够造成重大灾害。这一点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学会自我保护。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通过播放视频课件,同学们了解了一些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震源、震中、震中距、震中区、震源深度等名词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了解地震。同时,地震波的介绍让同学们对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M<6有感地震:3≤M≤4.5

弱震:3<M级的地震

同学们通过自主搜集资料,并进行交流汇报,了解到地震按照震级的大小可以分为大地震、强震、中强震、有感地震和弱震。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地震的影响和危险程度。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通过课件展示,同学们了解到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不同的概念。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烈度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震级、震源深度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怎么写3

5月12日是第xx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了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各校园将在5月8日至12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我中心小学制定了本次活动的具体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中心小学成立了一个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学区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各校园也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的活动开展工作。

二、活动时间:

本次活动将在5月9日至5月15日进行,共计一周的时间。

三、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四、活动内容:

1、悬挂“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的横幅标语,以提醒师生们关注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2、组织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让学生们能够掌握正确的疏散方法和应对策略。

3、组织一场观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通过影片的展示,让学生们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4、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国旗下的讲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一次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常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5、举办一次地震知识讲座,邀请专家给学生们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方法。

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怎么写9篇模版内容,欢迎阅读和下载。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怎么写1

活动时间:

20__年05月12日

活动班级:

小一班

活动科目:

健康

活动名称:

《防震减灾》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演练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幼儿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本领。

活动准备:

有关地震防震图片和视频。

活动过程: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最重要的。我们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及时在园开展防震知识普及和防震演练,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通过学儿歌,让幼儿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1、观看视频(地震预兆)

2、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3、动物反常情形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二)、教师讲解有关地震时应注意的问题:(播放地质灾害视频)讨论强调地震来时注意的问题

(三)、进行简单的防震演练

(四)、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我们通过图片,儿歌,视频,实际演练等方式使大家基本掌握了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大家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本领。

在活动中,我们首先观看了有关地震预兆的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通过唱儿歌、学谚语、讨论动物反常情形,我们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学会了观察井水变化、动物反常行为以及植物异常反应等地震前的预兆。

接着,教师向孩子们讲解了地震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播放了地质灾害的视频。通过讨论,我们强调了地震来临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找到安全的避难位置、保持镇静、迅速逃生等。

为了让孩子们掌握地震时的自救技能,我们进行了简单的防震演练。孩子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迅速有序地进行逃生,学会了如何躲避地震伤害。这样的演练让他们更加有信心面对地震这种突发事件。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使孩子们基本掌握了地震预兆的观察方法和地震时的自救技能。他们不仅了解了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还知道了地震时应注意的事项。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怎么写2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习得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术,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建康成长奠定基础。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