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畜牧行业的发展与前景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畜禽养殖不仅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肉、蛋、奶、皮、毛等生活必需品,而且随着畜牧生产、加工、销售等工业化发展,畜牧业为社会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已达到三万亿元左右。
随着改革开发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粗放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存在诸多隐患,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新型动物疫病防控手段亟需提高,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1、养殖结构不合理
家庭散养式养殖方式较多,规模小、品种少,专业性不强,动物疫病防控不到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存在较多隐患。
2、产业化程度不高
产销衔接不紧密,产业链条不完善,如在生猪产业上,龙头屠宰加工企业和规模养殖基地还没有形成紧密利益连接机制,各环节单打独斗,不能有机统一、抱团取暖。
3、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环境保护攻坚战的步伐不断加快,畜禽养殖环保压力也日益增大。
我国中小养殖企业较多,且多为家庭式养殖,养殖场建设较早,未配套建设相关环保设施,养殖户环保意识薄弱,粪污治理难度大,污染形势严峻。
二、畜牧业发展对策分析
1、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一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引导畜牧产业企业与银行、担保公司进行对接,保障充足的资金融合和流动,打造一批畜牧企业知名品牌,将畜禽养殖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是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例如,公司为农户免费提供种畜禽,农户按要求进行精细化养殖,养成后由公司负责销售,按照一定提成比例为农户返利,可充分发挥农户和公司在各方面的优势,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
三是结合养殖户点多、面广、灵活性较强等特点,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发挥合作社融资、技术、市场、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优势,培育壮大畜牧龙头企业,提高畜牧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促进畜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拉动能力持续提升。
支持龙头企业围绕畜牧业产业链,投资发展饲草料种植、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特色餐饮、休闲观光农牧业等,完善上、中、下游产业链条,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2、加快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结合当地饲草料资源、土地粪污消纳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准化规模生产格局。
培育壮大畜产品加工产业和本地畜牧品牌,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设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推进畜禽养殖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养殖转变。
鼓励引导规模企业研发、集成运用智能化设施设备建设、改造养殖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增强畜牧企业内生增长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3、实施“互联网+”模式
研究利用互联网建设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推动畜牧业投入品、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配送、消费等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打造上联生产、下联消费,利益紧密联结、产销密切衔接、长期稳定的新型农商关系。
过去,人们搞养殖往往是凭个人的经验,养殖技术匮乏,疫病防控不到位,现在通过网络在线教育,可以定期对辖区养殖场户进行统一培训,传授养殖专业知识,甚至在动物发病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手机视频向全国各地兽医问诊,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为养殖户挽回损失。
还可以开发服务于当地的生鲜销售平台,从生产、加工、销售到配送一站式服务,既为养殖户解决了销售难题,又为老百姓带来了方便实惠,同时节省了时间、空间资源,形成产销渠道畅通、生产消费双赢的新型农商关系。
4、走生态畜牧路子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坚持农牧有机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技术培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循环利用理念和法律法规要求。
二是大力推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化资源化利用,将畜禽粪便转化为优质肥料和清洁能源,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鼓励社会企业、养殖场建设有机肥料加工厂,将周边养殖场户的粪污回收后,加工成有机肥出售,既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又充分利用资源,优化了种植和养殖环境,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三是以“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目标,采取“就地利用、集中利用、综合利用”等形式,对现有规模养殖场加快标准化改造,组织专家深入养殖场开展技术指导,全面推进雨污分流、粪污干湿分离、沼气工程等工艺应用,指导养殖场采用干清粪、堆肥技术、厌氧消化等技术处理畜禽养殖场粪污,要求养殖场建设沉淀池、堆粪场等设施处理畜禽粪便及污水,防止直接排放,污染周边环境。
四是按照资源化、循环化、无害化的要求,促进养殖、种植、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组团经营,建立种养结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畜牧业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畜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肥料,保证轻工业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肉类等的需要,增加国民经济和个人的收入;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出口,换取外汇,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革,为工业品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也为了发展少数兄弟民族经济,消灭各少数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摸清家底,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预测我国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1.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
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
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
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
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
随着经济发展,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增长的需要。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小农经济也开始加速向商品经济转化,在农户家庭养殖这一基本事实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畜禽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牲畜与人争空间。
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环境较差,粪便满地,臭气熏天,蚊虫肆虐,污水横流,造成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影响了村容村貌。
2.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约束。
农区家庭养殖方式,不仅是生产生活环境的问题,畜牧业发展到今天,即使朴实的村民能够忍受长年累月的气味和粪便污染,但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却难以满足。
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房前屋后的家庭养殖及放养已经没有扩大生产所需要的空间,农民迫切需要有足够的饲养场地扩大畜禽生产,增加出栏量,提高收入。
3.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受利益驱动,部分养殖户会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的畜产品。
在过去几年间,“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接连不断,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及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
但是传统养殖方式下,利润追逐和道德法律冲突问题频频发生,加之养殖户高度分散,难于管理,不能保证上市畜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
4.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
畜产品是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加入WTO后,希望畜产品能够增加出口。
但由于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难以形成加工出口要求的规模,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加工业和出口竞争。
5.疫病防治困难。
由于大量的分散饲养,难以有效的防止交叉传染、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
6.难以抵御市场波动风险。
传统养殖方式,不能预测和适应市场变化,无法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对畜禽业的整个产业波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2.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
在吃饭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粮食生产特别是满足十多亿人的口粮问题就是最大的目标。
一旦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保证人们口粮供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食物上的多种需求,就成为新的目标。
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所以,在中国大力发展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
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
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也将是我国畜牧业在未来几年里发展的大趋势。
在未来几年、十几年,我国肉类和禽蛋产品将长期保持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格局。
与肉类产品和蛋产品相反,我国奶产品则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
肉类、禽蛋的增长速度将越来越趋缓,在肉类结构中,猪肉比重继续下降,禽肉和牛羊肉比重持续上升。
而奶类产量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未来十几年,中国人的畜产品消费进入稳定增长时期。
城市有很少一部分人消费已饱和、甚至出现量的减少,但这只是食物之间的品种替代,而从整体上看,仍处在稳步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的“上升”阶段,特别是牛羊肉、禽肉、液态奶和乳制品、水产品,还将出现迅速增加的态势。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大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加,肉类和蛋类消费将会出现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
农村奶类消费的现实需求的出现可能会晚一些年,但潜力会更大。
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将加大,新品种的畜禽育种工作将是热点,在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技术因素将越来越起着决定性作用。
抓好畜牧业现代养殖示范和畜禽育种工作,提高其抗病能力和肉质是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畜牧业规模化生产趋势进一步凸显。
养猪户数减少,养殖户养殖规模扩大,生猪饲养资源逐步集中,中等规模生产场户在规模化养殖中的数量和产量比重不断上升。
是近几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也是未来发展的走向。
中型规模肉禽生产场户数量也将在广阔的农场持续增加,得以快速发展。
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是未来畜牧业走上正轨的保证也是其必然趋势。
总体上讲,专业户和中等规模户是中国未来畜牧业的主力,也是实施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战略重要基地。
当前畜牧养殖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利润分配不均,养殖户利益得不到保护,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广大农民宁可出去打工也不从事养殖。
而饲料经销商、兽药经销商们依靠掌握一定的资源与饲料厂和食品厂讨价还价谋求个人利益,成为行业中最大的赢家。
肉食品渠道更是如此,造成真正从事实业工作养殖户、饲料厂、食品厂却得不到应该得到的利益,服务商却是吃的脸大脖子粗,特别是广大养殖户的利益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2、肉食品药残超标,出口受阻,国内宰杀厂低价恶性竞争。
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对中国肉食品均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致使中国肉食品行业只能从事代工或低价竞争,陷入低价低效的恶性循环。
3、国家为了平抑物价和随着WTO协议的逐步生效,肉食品进口激增。
因为消费习惯不同国外进口食品价格偏低,对国内宰杀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特别是国家2008年对养猪的补贴造成一窝蜂的母猪增栏,存栏量过大,供求关系失衡,猪肉产品价格一落千丈,连带其他肉食品价格一蹶不振。
4、广大散养户养殖观念陈旧不能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养殖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疾病的蔓延和爆发频率的提高,特别最近的禽流感,造成肉鸡养殖大面积萎缩,更加剧了饲料厂与食品厂的产能压力,造成饲料企业与肉食品依靠价格恶性竞争。
5、养殖人员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中国自古虽然重农轻商,但是建国以后国家政策对农业伤害太大,极大的打击了农业的积极性。
农村优秀的人才绝大部分进入工业与行政事业系统。
大部分养殖户基本上是不愿背井离乡打工,土地收入又极为可怜的情况下,被逼从事养殖行业。
养殖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低,而且由于中国养殖行业发展时间很短,缺乏高级养殖技术指导人员,大部分属于养殖户自己摸索养殖经验,许多想当然的理论推断本身就是建立在一个虚假的错误基础上面。
养殖理论上绝大部分采取拿来主义,借鉴西方养殖经验,但是由于气候、环境、从业人员素质等等原因造成许多管理理念与设备多有水土不符。
前期苏联模式与近期西方模式均被证明不很适合我国国情,中国也是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刚刚开始建立自己的农业工程体系。
所以造成了中国现在养殖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绝大部分以低效小散养户为主,鸡病疫情防治措施呆板落后,效果极差,整体养殖效益低下。
6、行情的无规则剧烈波动。
由于养殖户的群体基数过大,养殖理念不成熟,特别是国人的羊群效应特别明显,跟风之风造成一窝蜂的上,一窝蜂的下,行情急剧的波动。
国内部分不正规小饲料厂、小宰杀厂也得以生存的机会。
要么养殖市场极度萎缩,造成配套企业行业性亏损,小厂们则偃旗息鼓等待时机,大厂苦苦的挣扎;要么养殖市场火爆异常,造成配套企业产能紧张,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小厂趁机出海,对养殖户利益进行打压,造成养殖环节绝大部分亏损;养殖户养殖热情退潮,重新进入行情低迷期,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
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在中国畜牧行业演绎的淋漓尽致,比中国的资本市场的波动有过之无不及,特别是养殖周期特别短的禽类市场。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最大利好,是需求的不断增加。
首先,人口总量不断增加,近年来每年全国人口净增加700万左右。
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畜牧行业的发展与前景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畜禽养殖不仅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肉、蛋、奶、皮、毛等生活必需品,而且随着畜牧生产、加工、销售等工业化发展,畜牧业为社会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已达到三万亿元左右。
随着改革开发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粗放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存在诸多隐患,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新型动物疫病防控手段亟需提高,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1、养殖结构不合理
家庭散养式养殖方式较多,规模小、品种少,专业性不强,动物疫病防控不到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存在较多隐患。
2、产业化程度不高
产销衔接不紧密,产业链条不完善,如在生猪产业上,龙头屠宰加工企业和规模养殖基地还没有形成紧密利益连接机制,各环节单打独斗,不能有机统一、抱团取暖。
3、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环境保护攻坚战的步伐不断加快,畜禽养殖环保压力也日益增大。
我国中小养殖企业较多,且多为家庭式养殖,养殖场建设较早,未配套建设相关环保设施,养殖户环保意识薄弱,粪污治理难度大,污染形势严峻。
二、畜牧业发展对策分析
1、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一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引导畜牧产业企业与银行、担保公司进行对接,保障充足的资金融合和流动,打造一批畜牧企业知名品牌,将畜禽养殖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是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例如,公司为农户免费提供种畜禽,农户按要求进行精细化养殖,养成后由公司负责销售,按照一定提成比例为农户返利,可充分发挥农户和公司在各方面的优势,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
三是结合养殖户点多、面广、灵活性较强等特点,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发挥合作社融资、技术、市场、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优势,培育壮大畜牧龙头企业,提高畜牧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促进畜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拉动能力持续提升。
支持龙头企业围绕畜牧业产业链,投资发展饲草料种植、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特色餐饮、休闲观光农牧业等,完善上、中、下游产业链条,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2、加快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结合当地饲草料资源、土地粪污消纳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准化规模生产格局。
培育壮大畜产品加工产业和本地畜牧品牌,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设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推进畜禽养殖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养殖转变。
鼓励引导规模企业研发、集成运用智能化设施设备建设、改造养殖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增强畜牧企业内生增长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3、实施“互联网+”模式
研究利用互联网建设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推动畜牧业投入品、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配送、消费等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打造上联生产、下联消费,利益紧密联结、产销密切衔接、长期稳定的新型农商关系。
过去,人们搞养殖往往是凭个人的经验,养殖技术匮乏,疫病防控不到位,现在通过网络在线教育,可以定期对辖区养殖场户进行统一培训,传授养殖专业知识,甚至在动物发病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手机视频向全国各地兽医问诊,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为养殖户挽回损失。
还可以开发服务于当地的生鲜销售平台,从生产、加工、销售到配送一站式服务,既为养殖户解决了销售难题,又为老百姓带来了方便实惠,同时节省了时间、空间资源,形成产销渠道畅通、生产消费双赢的新型农商关系。
4、走生态畜牧路子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坚持农牧有机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技术培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循环利用理念和法律法规要求。
二是大力推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化资源化利用,将畜禽粪便转化为优质肥料和清洁能源,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鼓励社会企业、养殖场建设有机肥料加工厂,将周边养殖场户的粪污回收后,加工成有机肥出售,既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又充分利用资源,优化了种植和养殖环境,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三是以“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目标,采取“就地利用、集中利用、综合利用”等形式,对现有规模养殖场加快标准化改造,组织专家深入养殖场开展技术指导,全面推进雨污分流、粪污干湿分离、沼气工程等工艺应用,指导养殖场采用干清粪、堆肥技术、厌氧消化等技术处理畜禽养殖场粪污,要求养殖场建设沉淀池、堆粪场等设施处理畜禽粪便及污水,防止直接排放,污染周边环境。
四是按照资源化、循环化、无害化的要求,促进养殖、种植、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组团经营,建立种养结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畜牧业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畜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肥料,保证轻工业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肉类等的需要,增加国民经济和个人的收入;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出口,换取外汇,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革,为工业品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也为了发展少数兄弟民族经济,消灭各少数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摸清家底,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预测我国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1.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