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镇疫情防控封闭式管理预案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镇疫情防控封闭式管理预案1
为及早发现管控新冠病毒感染者,有效遏制疫情在村(社区、经合社)扩散和蔓延,将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根据《xx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手册(第二版)》、《xx市新冠肺炎疫情社区封控工作指引(试行)》、《龙湾区关于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突发疫情区级指挥长制度的通知》、《龙湾区新冠肺炎疫情社区封控工作预案》等有关要求及文件,特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村(社区、经合社)封控标准
(一)封控设定标准。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与疫情应急处置相结合,在未发生本土疫情时,要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一旦发生本土疫情,要第一时间将村(社区、经合社)精准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统筹各方面力量,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1.封控区。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地所在小区及活动频繁的周边区域。病例发病前5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5天起至隔离管理前,如其对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人员造成传播的可能性较高,且密切接触者、次密接者追踪判定难度较大,也可将相关区域划为封控区。封控区可精准划分至小区(自然村组)、楼栋、单元等。
2.管控区。指病例发病前5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5天起至隔离管理前,如其对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人员具有一定传播风险,且密切接触者、次密接追踪判定难度较大,将相关区域划为管控区。管控区可精准划分至小区(自然村组)、楼栋、单元等。管控区内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立即转为封控区。
3.防范区。指全区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均为防范区。
在疫情发生初期、风险不明的前提下,可根据专家研判适当扩大防控区范围。经1-2轮全员核酸筛查无阳性感染者后,可根据专家组研判缩小防控区范围至适当区域。
(二)社区封控解除标准
1.封控区。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解除封控:一是近14天区域内无新增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二是区域内最后一名密接自末次暴露超过14天,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三是解封前2天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
2.管控区。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解除管控:一是近14天区域内无新增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二是区域内最后一名密接自末次暴露超过14天,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三是解封前2天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
3.防范区。全区内封控区、管控区全部解封解控。相关区域解封解控后,重点风险人员经排查后,xx防疫码作转码处理。
二、组织指挥与指令下达
一旦发生本土疫情,街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领导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研判,对照封控标准和区域实际确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范围,并下达封控指令。接到指令后,街道封控办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建立现场指挥部,由街道封控组分管领导任现场指挥,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统一指挥下,统筹调度各方面力量与资源,实施社区封控,落实各项社区封控措施。同时要按照“提级封控、干部下沉、扁平运行、属地处置”原则,设立社区封控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健康监测组、医疗保障组、消毒组、转运组、后勤保障组、网格排查组、安全保卫组等工作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潘建潮任社区封控办公室主任,统筹村、社区(经合社)、宣传办、社会综治服务中心、派出所、交警三大队一中队、社会事务办、市场监管所以及群团组织、驻村干部、村居干部、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结合实际和防控需要开展工作。
三、实施社区封控措施
(一)封控区。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理,严格实施人员居家不出户,除防控和生活保障需要外,其余人员、车辆不得出入。全面开展集中消毒工作,提供代购、送餐、清运垃圾等服务,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1.区域封闭。在区域封闭期间,严格落实居家隔离措施,由街道封控现场指挥长统筹调度派出所、村(社区、经合社)封控机动力量和封控志愿者等人员对封闭区域实行24小时巡逻值守,可通过安装监控设备、电子门磁等加强管理,防止人员外出流动,做到足不出户。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须报经封控现场指挥部同意,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封控区如卫生条件不足、管理难度大、存在较高传播风险,可将区域内居民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如确有必要,每户至多可留1人)。居家隔离时也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做好环境消毒、居室通风等措施。
2.卡口管理。由街道村(社区、经合社)封控办公室负责,组织派出所、交警、村(社区、经合社)干部和村居居民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责任,每班2-3人,不出现空岗、脱岗、串岗现象。值守人员全程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封闭区原则上只能设置一个出入口,实行查证、验码、测温、登记。封控区范围较大,涉及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市政道路等按实际情况实行分级布控,以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方式,加强交通卡口管理,防止出现漏洞。
3.宣传引导。宣传办提供应急宣传资料及音视频等模板。村(社区、经合社)封控组制定村(社区、经合社)干部服务清单、村居民负面清单,由街道封控小组组织村村(社区、经合社)干部及网格员通过微信、短信、公众号、小喇叭、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封控信息和相关安排。引导居民落实个人防护、居室通风等要求。密切关注和及时回应居民诉求,共同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
4.人员摸排。由街道封控办牵头、派出所配合,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驻村干部、志愿者等人员通过逐户上门摸排、建立微信群、查看水表电表信息等方式,尽快摸清封控区内所有人员底数,及时掌握独居老人、孕产妇、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血透患者、精神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人员情况。及时掌握尚未转运的密切接触者、次密接者等高风险人员情况,实行专人专管、严格管控,在转运前严格落实足不出户、上门采样、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
5.健康监测。由街道村(社区、经合社)封控办牵头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居干部配合,对封控区内所有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实施每日零报告制度,每天上、下午各开展一次体温检测和症状问询,了解所有人员购买退热、治疗咳嗽感冒、抗生素、抗病毒等药物情况,并填写健康监测登记表。发现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由健康监测组告知转运组及时转运至发热门诊。
6.核酸检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医务人员等在实施封控后24小时内完成首次全员核酸筛查,第一个潜伏期(14天)内原则上要求每2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14天后根据疫情进展及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核酸检测频次,封控区解除前2天内再开展一轮全员核酸筛查。开展核酸检测时要合理设置采样点并由专业人员评估后启用;科学确定行进路线,加强现场组织管理,实行专人引导、分时分区、固定路线,督促做好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工作人员每2天做1次核酸检测。对尚未转运的密切接触者、次密接者等高风险人员,实行专人专管、上门采样。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员,可上门采样。
7.人员转运。封控区内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和其他病症需转运救治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立即由救护车转运至发热门诊,排除感染新冠肺炎风险后可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或居家隔离。被判定为密切接触者或次密接者,8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其中密切接触者由“单人专车”,次密接者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多人专车”转运。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2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院。相关人员转运前要就地加强管控,转运中要强化转运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8.环境消毒和监测。由街道委托第三方公司强化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消毒,每天对厢式电梯(楼道)等重点区域和电梯按键、楼梯扶手、单元门把手等人员频繁接触的重点部位进行消毒。对经评估确认为无疫情传播风险的区域,可以清洁为主,避免过度消毒。对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工作、活动等场所,及时开展终末消毒。封控区解封前,对可能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区域、场所,采集环境样本并进行核酸检测。加强消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评价。
9.垃圾分类清运。由街道村(社区、经合社)封控办在封控小区内设置医疗废弃物临时收集点,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状元中队进行消杀并及时清运,同时做好生活垃圾清运工作。核酸检测阳性者、密切接触者、次密接者产生的垃圾和工作人员使用过的防护用品等,参照医疗废弃物处理使用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垃圾袋,并指定专人收集。其他垃圾可作为“其他相关生活垃圾”,并按照“先消毒,双套袋”要求处理,做到“日产日清”,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10.生活物资和医疗保障。经济发展办牵头做好物资保供,保障市民日常防护需求。街道后勤保障组负责居民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切实做好需求收集、帮助购买、配送到户等工作。经济发展办和市交管局三大队一中队等有关科室、站所要做好畅通运输通道;社会事务办要指定专门医疗机构为封控区居民提供就医服务,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孕产妇、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血透患者、精神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提供便利或上门服务。
11.心理关爱。社会事务办负责组建心理疏导团队,提供心理援助专线号码及时对居民开展健康指导、心理疏导、情绪安抚。
(二)管控区。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管理,人员只进不出,仅开放生活保障场所,严禁人员聚集。
1.区域管控。管控区域原则上只设一个出入口,由街道村(社区、经合社)封控办公室负责,组织派出所、交警、村(社区、经合社)干部和村居民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管控区域内人员原则上居家,每户每2-3天可安排1人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到社区指定地点购买生活物资。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的人员,由街道社会事务办出具证明并做好审核登记。所有出入人员落实查证、验xx防疫码、测温、登记。居家时也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做好环境消毒、居室通风等措施。
2.宣传引导。宣传办提供应急宣传资料及音视频等模板。由街道村(社区、经合社)封控办组织村(社区、经合社)干部及网格员通过微信、短信、公众号、小喇叭、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管控信息和相关安排。引导居民落实个人防护、居室通风等要求。密切关注和及时回应居民诉求,共同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
3.人员摸排。街道村(社区、经合社)封控办牵头、派出所配合,组织驻村干部干部、志愿者等人员通过逐户上门摸排、建立微信群、查看水表电表信息等方式,尽快摸清管控区内所有人员底数,及时掌握独居老人、孕产妇、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血透患者、精神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人员情况。及时掌握尚未转运的密切接触者、次密接者等高风险人员情况,实行专人专管、严格管控,在转运前严格落实足不出户、上门采样、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
4.健康监测。由街道村(社区、经合社)封控办牵头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居干部配合,对管控区内所有人员开展体温和症状监测,实施每日零报告制度。及时了解所有人员购买退热、治疗咳嗽感冒、抗生素、抗病毒等药物情况。发现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由健康监测组告知转运组及时转运至发热门诊。
5.核酸检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医务人员等对管控区域内所有人员在实施管控后在第1、3、7、14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开展核酸检测时,就近就便设置采样点并由专业人员评估后启用;科学确定行进路线,加强现场组织管理,实行专人引导、分时分区、固定路线,督促做好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工作人员每2天做1次核酸检测。
6.人员协查。区域协查组要综合公共卫生、公安、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管理等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判定来自封控区等地协查人员的风险等级,明确分类管理要求并推送至相关社区。村(社区、经合社)封控办收到风险人员协查信息后,应于24小时内完成风险人员排查,并配合做好人员管理、健康监测、核酸检测、人员转运等工作;对无法排查的人员要及时反馈相关情况,形成协查闭环。
7.人员转运。管控区内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立即转运至发热门诊,排除感染新冠肺炎风险后可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或居家隔离。被判定为密切接触者或次密接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2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院。相关人员转运前要就地加强管控,转运中要强化转运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8.清洁消毒。由街道村(社区、经合社)封控办委托第三方公司对管控区域内厢式电梯(楼道)和电梯按键、楼梯扶手、门把手等人员频繁接触部位开展消毒,由区疾控中心牵头负责对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工作、活动场所及时开展终末消毒。加强消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评价。
9.垃圾分类清运。规范设置生活垃圾临时收集点和医疗废弃物临时收集点,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状元中队开展分类转运、分类处置,做到“日产日清”,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核酸检测阳性者、密切接触者、次密接者产生的垃圾和工作人员使用过的防护用品等,参照医疗废弃物处理。
10.生活物资和医疗保障。经济发展办牵头做好物资保障。村(社区、经合社)封控办负责设置便民服务点,组建村居干部和志愿者通过预约、错峰等方式引导居民有序采购生活物资,切实避免人群聚集。倡导居民网上购物,提倡无接触配送。为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残疾人等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物资上门服务。区卫生健康局要指定专门医疗机构为管控区人员提供就医服务,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孕产妇、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血透患者、精神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提供便利或上门服务。
(三)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管理,保持正常生活生产秩序,非必要不离开,禁止各类聚集性活动,暂停各类公共场所营业。具体由社会稳控组负责协调组织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1.领导街道辖区内社区封闭管理工作,建立封闭区内各类管控人员台账,对各类管控人员进行动态监管;
2.负责对封闭管控区域进行物理硬隔离,管好三道门:小区门设立卡点,指导社区对楼道门、居民家门张贴封条封闭;
3.组建由街道干部、社区网格管理员、基层医务工作者、民警、志愿者等共同负责落实社区防控的“五包一”工作组;
4.负责组织各类防疫物资,保障本辖区防疫工作开展;
5.对辖区公共环境进行消杀作业,重点保障工作环境安全;
6.对参与社区封闭管理的工作人员、志愿者进行防护培训指导,提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并按照标准配发防护用品;
7.负责协调各部门,保障本辖区内居民生活物资供应,满足居民就医、用药、殡葬等服务需求,建立包保制度,解决特殊群体生活困难;
8.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和慰藉服务,落实疫情期间精神病人四部门联合管理,保证患者按时用药。
三、社区(村居)工作职责
1.负责封闭管控小区卡口管理,进出人员和车辆凭证出入,进出人员进行测温、验xx防疫码,进出车辆要严格进行登记,必要时进行消杀;
2.负责对本小区内部的社区活动场所、商业网点等公共活动场所张贴封条关闭并监督,指导楼长、楼道长对楼道门、居民家门全部张贴封条;
3.指导楼长对其监管楼宇人员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负责汇总制作社区封闭管控人员台账和特殊群体台账,按照分类进行动态管理;
4.参与“五包一”巡查组,对社区路街进行不间断巡查,对拒不配合封闭管控措施的人员进行疏导教育,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5.负责搭建面向全体楼长、楼道长的信息沟通平台,传递工作信息,向居家隔离人员推送疫情防控知识、新区防控形势等信息,通过微信群、小喇叭、电话等渠道和工具,开展心理安抚和疏导;
6.负责汇总、上报小区居民各类社会物资需求,接收居民采购的物资,组织楼长完成物资转运。
四、网格团队工作职责
1.网格长:负责统筹安排管控网格内各项工作。主要包括:工作布置;协调防疫、生活物资保障;主管隔离区内居民和单位管控;了解隔离区内人员具体情况;积极督促网格员大力发挥综治微信平台的积极作用,随时关注、及时收集村居民上报的各类涉疫情况,特别是人民群众反映的生活困难及帮助需求,要及时督促网格员尽快办理。
2.专职网格员:负责工作组各项工作的上传下达,协助组长做好社区(村居)管控,情况摸排搜集等工作,同时利用综治微信平台及时上报有关情况、宣传有关防疫政策、防护知识、卫生习惯及上级有关防疫工作部署等。要用好“居民上报”、“巡查上报”功能,随时关注、及时收集村居民上报的各类涉疫情况,特别是人民群众反映的生活困难及帮助需求、涉疫违法投诉举报等,要立即办理。
3.社区医生:负责封控社区、小区人员健康监测、体温测量、核酸采样、情况判定等,填写居民健康监控登记表,掌握封控区内老幼病残孕居民病情,协助急危重症居民现场抢救和参与120转运等。
4.警务人员(公安民警或协辅警):配合完成社区小区封控,了解居民情况,协助组长完成重点人员监控和活动轨迹调查,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避免过激行为发生,对拒不配合的要采取强制管理措施,对于涉疫违法犯罪行为及时予以严厉打击。
5.志愿者:负责居民生活必需品转运(包装好的生活物资放置于“无接触服务台”之前做好消毒工作),小区卡口管控,参与垃圾收集和社区(村居)内转运,小区常规消毒,完成组长布置的社区(村居)其他防疫工作等。参与维持核酸检测秩序(确保每人相距1米以上距离)。
五、楼栋长工作职责
1.搭建面向全体居民的信息沟通平台,汇总全楼人员各类信息,及时向社区(小区长)报告;
2.负责落实全楼楼道门封闭与监管,负责本楼每户家门张贴封条封闭并进行监督和报告;
3.负责落实全楼特殊群体一对一帮扶和24小时跟踪联络机制;负责指导居民测量体温并记录;监测居家隔离人员健康状况,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胸闷及腹泻等异常立即上报;
4.负责汇总全楼物资需求并上报,协助接收本楼物资,并将物资转送到居民家门口;
5.对居民按照规定时间放在门口的生活垃圾进行无接触收集并转运到本单元门内指定区域;
六、卡口管理要求
1.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压实社区网络化防控责任。每个小区只能设置一个出入口,实行查证、验码、测温、登记。由小区疫情防控工作组负责值守,守卡人员坚守岗位,24小时值班值守,每班2-3人,不出现空岗、脱岗、串岗现象。值守人员全程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2.卡口处配备手消毒剂、配制好的含氯消毒剂(定时消毒用)、口罩及相关疫情防控宣传材料等。
3.严格小区人员进出管控。在小区出入口要设置三层隔离带,严格执行无接触配送,每个小区务必配置“无接触服务台”,业主所需物资放置“无接触服务台”(包装好的生活物资放置于“无接触服务台”之前,要做好消毒工作),业主须戴口罩保持1米距离依次规范领取。
4.对确有看病等特殊需求的居民,经社区医生初步判定同意后做好登记,凭“绿色”健康码及体温正常方可通行。
一、定预案、强演练。制定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总体方案和突发疫情应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组织体系、细化防控措施。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部署、调配,储备防疫物资并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二、明措施、强研判。实行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实施网格化管理,责任压实到人。定期研判社区防控形势,并向街道汇报。
三、深摸排、强管控。摸排小区的所有出租户和外来人口,尤其是重点地区旅居史人员;摸排小区的实有户数,要精确到家里的每个人;摸排市级重点名单,动态更新人口数据。督促辖区内物业加强小区出入口管控。
四、暖人心、强关怀。组织社区党员、楼组长、志愿者、普通居民开展各类基层防疫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执勤、巡逻、发口罩、清洁家园、关心服务。对辖区内居民进行需求登记,照顾居家隔离居民的生活,根据要求提供送菜、记录体温、做好台账。照顾小区内的高龄老人、残疾人和其他特殊人群,不使他们因为疫情影响正常生活,包括但不限于电话慰问、买菜、配药、倒垃圾和送口罩。
五、懂科学、强宣传。认真学习有关防控政策、国家政策和流行病学原理,积极参加有关培训,做到应知应会。大力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国家政策,宣传我市对待不同地区返温人员的隔离政策,解答居民关于确诊、疑似病例社区管理的政策。教育管理居民遵守特殊时期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禁止扎堆、出门必须佩戴口罩、外来人员主动申报等。
六、防聚集、强管理。引导辖区内居民减少串门、外出,避免举行聚集性活动。对出现接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的,配合卫健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基层防疫部门,严格开展管理工作。
七、严纪律、强法治。对划为封控区、管控区的社区(村居),根据指引要求,限制人员进出、限制人员聚集等,同时告知集中隔离后居家健康管理居民,应知事项和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并做好居家健康管理。对于违反规定且屡教不改的,按照流程上报,紧急情况及时报警。
八、勤上门、强解纷。妥善处理居民之间的纠纷,教育居民不能歧视来返温人员。拓展社区心理服务体系,主动提供在线或入户服务,引导居民科学防护,提防过度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