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2023-08-14 作者:张丽琼

再过不久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就要开始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知识总结,希望那个对大家有帮助。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

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

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0、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

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1、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是: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12、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完善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国家建立公有制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

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

一键签署,让合同签署更简单,在线签署电子合同 汇信电子合同 https://www.365ess.com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主要体现:

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决定因素。

(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的主要表现: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赞成的片面性。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劳动者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且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

在当代,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日益密切。就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和应用。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网络教育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同时也在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义务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这是因为:一、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二、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二)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其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

5、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三)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的作用:

(一)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二)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材。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气度的主要途径。

(三)、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材、言论、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力量。

(四)、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6、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受文化的影响。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首先,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其次,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定的特色。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对文化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为社会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并通过他们去推动本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及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二是教育如何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三是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异族文化的交融和优化中,激发出文化的生机和动力。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相比,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一键签署,让合同签署更简单,在线签署电子合同 汇信电子合同 https://www.365ess.com

11、皮亚杰,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1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13、皮亚杰提出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个因素对个体发展有影响。

14、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15、维果斯基区分了: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和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16、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分为:

学习信任阶段(从出生道18个月左右);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

发展主动性阶段(4-6);变得勤奋的阶段(6-12);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

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

达到完善的阶段(50以后)。

17、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活动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

18、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19、奥苏贝尔对认知领域进行了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0、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1、桑代克,第一个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22、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23、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作了研究,曾获得诺贝尔奖。

2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5、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26、逃避条件作用: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数嘈杂暂时离屋。

27、回避条件作用:如过马路是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违章骑车遇到警察时赶快下车。

28、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

29、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30、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31、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过程。

32、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3、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

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34、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他提出三种同化模式:下为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

35、奥苏贝尔提出了: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36、加涅把学习分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3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38、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根据知识的功能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9、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40、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分为归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1、归属学习又分为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一键签署,让合同签署更简单,在线签署电子合同 汇信电子合同 https://www.365ess.com

再过不久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就要开始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知识总结,希望那个对大家有帮助。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

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

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0、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

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1、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是: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12、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完善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国家建立公有制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

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

一键签署,让合同签署更简单,在线签署电子合同 汇信电子合同 https://www.365ess.com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