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自查报告精选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自查报告1
一、政策措施及工作落实情况
(一)、高度重视,部门协同。
县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医养结合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由县民政、卫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就如何做好医养结合工作认真研究,安排部署,将建立家庭发展和养老保障,探索建立医养结合和养老照护试点工作新模式纳入年度考核责任目标,要求乡镇和部门积极配合,整合资源,探索路子。
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出台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医养结合工作顺利开展。
(二)、家庭养老工作深入推进。
一是推进摸清底数,推动签约服务。
对全县的特殊家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健康状况、是否自愿居家养老进行了详细的摸排,全县总人口42万人,其中65岁以上37556人,占总人口约9%。
二是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服务项目、标准、双方权利义务等。
目前,我县常住人口总数406872人,已签约295896人,签约率72%,其中重点人群总数135290人,已签约121761人,签约率90%。
全县17个乡镇308个行政村,乡乡建有卫生院、259个村均建有卫生室、百村建有健康屋,可以为居家养老的健康保健、文化娱乐、休息活动、精神慰藉提供服务。
(三)、社区养老工作探索推进。
针对居住在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结合我县实际,在县城区设立了平安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目前正积极谋划对县城区五个社区居民情况进行详细摸底,依托平安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对六万余社区居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四)、机构养老工作试点协调推进。
针对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就医看病不便的问题,决定在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玉荣养老院”设置健康保健医务室,配备了桌椅、药具架、药品、检查仪器等相应的办公服务设施和医疗服务器材,配备专门医护人员,让入住的老人既能够享受到周到的医疗服务,也能体会到回家的温馨。
使入住老年人小病在健康保健服务室就诊,大病的转往医院就诊或者与医院签约服务。
(五)、护理(康复)机构养老工作扎实推进。
在涉县精神病医院开展护理(康复)机构养老试点,主要针对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和康复期老人,为每位入住者确定护理服务方案,建立生活和护理健康档案,不定期的为老人进行保健讲座,健康教育,技术指导,心理咨询等活动,定期为老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和日常生活指导服务等。
同时该院还设置了老年活动室、康复训练室、阅览室、棋牌室、室外活动室等配套设施,为入住老人提供了医疗,休闲,日间陪护等服务。
(六)、医疗机构养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我县将三家私立医院:清障医院、同仁医院、精神病院确定为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养老试点单位。
多方筹措资金,落实阵地,目前清漳医院、精神病医院均建起标准间式的养老病房,尤其是充分利用全县中医药技术长足发展的良好环境,建成的健康服务室能够开展火罐、艾灸、针灸、推拿按摩等适宜于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目前正积极沟通协调人社、民政部门解决医疗费用医保报销问题。
由于多种原因同仁医院养老病区正在重新选址,新址位于滩里村,滩里村远离闹市区,环境优美更适合老年人居住疗养,目前新址租赁价格还在商谈中。
(七)、医疗机构老年绿色通道试点工作切实推进。
在涉县医院、县中医院开设了老年病科,同时开通了老年就诊绿色通道,建立制度,定制流程,全面推行实行老年人就诊挂号、检查、治疗、取药、住院、结算优先,设立老年人优先标志。
二、医养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融合缺乏顶层设计。
目前,省、市缺乏统一的医养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养老服务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有效衔接率不高,医养资源整合尚无经验,以致造成城乡之间医养发展不平衡,养老床位“短缺”与“闲置”共存矛盾突出。
主要体现在城市中心区域配置标准、管理规范的养老机构床位不足,普遍存在需入住的老人难以入住现象;偏远农村和乡镇养老院、层次比较低的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存在“闲置”,出现床位使用率不高现象。
(二)、部门合力不够,管理运行机制不畅。
从管理体系分析: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主管,医疗事业由卫生部门主管,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老人的医养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
从准入体系分析: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计生部门审批和管理,医保报销由社保部门管理。
从管理效果分析:由于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医养融合”养老体系建设,“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的局面使得推动医养融合未能形成整体合力,各部门对各项扶持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未能做到协调一致和有效整合。
(三)、医保报销范围有限,资金支助力度不够。
养老服务不属于医疗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和住院时间的限制,医养融合养老新模式的发展将受到一定影响。
同时,财政、民政等资金的有效补助力度不够,使医养融合服务发展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四)、医养融合服务供给不足,缺乏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
首先要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
开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鼓励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
同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康复功能,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服务。
另个人兴办的医养机构灵活方便,多集中在居民社区,更贴近普通群众,应鼓励支持。
其次要推进养老机构内设医疗设施和开展医疗服务。
①对床位数达到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就近与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并建立应急通道,随时提供诊疗服务;②对有条件可在院内设立医务室等卫生设施的,可配备必要的非处方药、医疗器械、康复器具等,并聘请具有职业资格的医师、护士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③对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可设置医疗机构或与临近大型的医疗机构签订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再次要积极支持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
一是鼓励利用现有医疗服务资源,创办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护理院等,主要针对高龄、病残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专业服务机构。
二是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机构,最大限度放宽设置规划,提供的基本服务按照政府规定的价格政策执行外,其他服务主要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
三是在建设经费、床位资助、运营补贴、医疗保险定点、人员晋升等方面给予公立机构相同政策。
四是鼓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特色科室,鼓励有条件向以老年康复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
五是支持闲置床位较多的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按照《护理院基本标准》,转型为老年人护理院。
四是重视健康管理,推进信息化进程。
重视健康管理,通过发挥智能软件系统服务作用,打造具有医养特色的健康管理系统;加快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组建“医养结合”信息库,将有助于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有效实现。
(三)以人才建设为核心,全面保障医养融合服务能力与范围
一是加强医养专业人员的培养。
组织开展医养护理专业人员职业培训,加快培养社会养老、社区托老、家庭陪护、康复护理、终极关怀等各种老龄专业工作人员。
二是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现有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工作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其医养服务意识,提高其相关医疗护理、家庭照料、环境卫生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三是鼓励医务人员从事老年医疗护理工作。
养老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等方面享受同级医疗机构待遇。
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中轮岗服务。
四是稳步提升养老护理人员工资福利。
对养老机构内从事生活护理的从业人员,实施准入管理,不断规范护理员服务内容与服务行为,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质量,保障质量安全。
同时,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为养老护理员设立政府特殊岗位补贴,稳步提升养老护理人员工资福利。
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自查报告2
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医养结合政策不断完善,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政策支持、服务能力、人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难点堵点问题。
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难点堵点问题,促进医养结合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
(一)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
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居家医疗服务规范、技术指南和工作流程,明确相关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含失智,下同)、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
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创新方式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居家医疗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扎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推进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实施,加强老年病预防和早期干预。
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养生保健、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
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自查报告精选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自查报告1
一、政策措施及工作落实情况
(一)、高度重视,部门协同。
县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医养结合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由县民政、卫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就如何做好医养结合工作认真研究,安排部署,将建立家庭发展和养老保障,探索建立医养结合和养老照护试点工作新模式纳入年度考核责任目标,要求乡镇和部门积极配合,整合资源,探索路子。
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出台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医养结合工作顺利开展。
(二)、家庭养老工作深入推进。
一是推进摸清底数,推动签约服务。
对全县的特殊家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健康状况、是否自愿居家养老进行了详细的摸排,全县总人口42万人,其中65岁以上37556人,占总人口约9%。
二是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服务项目、标准、双方权利义务等。
目前,我县常住人口总数406872人,已签约295896人,签约率72%,其中重点人群总数135290人,已签约121761人,签约率90%。
全县17个乡镇308个行政村,乡乡建有卫生院、259个村均建有卫生室、百村建有健康屋,可以为居家养老的健康保健、文化娱乐、休息活动、精神慰藉提供服务。
(三)、社区养老工作探索推进。
针对居住在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结合我县实际,在县城区设立了平安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目前正积极谋划对县城区五个社区居民情况进行详细摸底,依托平安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对六万余社区居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四)、机构养老工作试点协调推进。
针对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就医看病不便的问题,决定在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玉荣养老院”设置健康保健医务室,配备了桌椅、药具架、药品、检查仪器等相应的办公服务设施和医疗服务器材,配备专门医护人员,让入住的老人既能够享受到周到的医疗服务,也能体会到回家的温馨。
使入住老年人小病在健康保健服务室就诊,大病的转往医院就诊或者与医院签约服务。
(五)、护理(康复)机构养老工作扎实推进。
在涉县精神病医院开展护理(康复)机构养老试点,主要针对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和康复期老人,为每位入住者确定护理服务方案,建立生活和护理健康档案,不定期的为老人进行保健讲座,健康教育,技术指导,心理咨询等活动,定期为老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和日常生活指导服务等。
同时该院还设置了老年活动室、康复训练室、阅览室、棋牌室、室外活动室等配套设施,为入住老人提供了医疗,休闲,日间陪护等服务。
(六)、医疗机构养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我县将三家私立医院:清障医院、同仁医院、精神病院确定为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养老试点单位。
多方筹措资金,落实阵地,目前清漳医院、精神病医院均建起标准间式的养老病房,尤其是充分利用全县中医药技术长足发展的良好环境,建成的健康服务室能够开展火罐、艾灸、针灸、推拿按摩等适宜于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目前正积极沟通协调人社、民政部门解决医疗费用医保报销问题。
由于多种原因同仁医院养老病区正在重新选址,新址位于滩里村,滩里村远离闹市区,环境优美更适合老年人居住疗养,目前新址租赁价格还在商谈中。
(七)、医疗机构老年绿色通道试点工作切实推进。
在涉县医院、县中医院开设了老年病科,同时开通了老年就诊绿色通道,建立制度,定制流程,全面推行实行老年人就诊挂号、检查、治疗、取药、住院、结算优先,设立老年人优先标志。
二、医养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融合缺乏顶层设计。
目前,省、市缺乏统一的医养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养老服务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有效衔接率不高,医养资源整合尚无经验,以致造成城乡之间医养发展不平衡,养老床位“短缺”与“闲置”共存矛盾突出。
主要体现在城市中心区域配置标准、管理规范的养老机构床位不足,普遍存在需入住的老人难以入住现象;偏远农村和乡镇养老院、层次比较低的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存在“闲置”,出现床位使用率不高现象。
(二)、部门合力不够,管理运行机制不畅。
从管理体系分析: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主管,医疗事业由卫生部门主管,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老人的医养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
从准入体系分析: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计生部门审批和管理,医保报销由社保部门管理。
从管理效果分析:由于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医养融合”养老体系建设,“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的局面使得推动医养融合未能形成整体合力,各部门对各项扶持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未能做到协调一致和有效整合。
(三)、医保报销范围有限,资金支助力度不够。
养老服务不属于医疗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和住院时间的限制,医养融合养老新模式的发展将受到一定影响。
同时,财政、民政等资金的有效补助力度不够,使医养融合服务发展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四)、医养融合服务供给不足,缺乏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