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宣传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是何时颁布?什么时候施行?
答:《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是2011年3月10日颁布的,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2、公共场所有那些?
答: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我国公共场所的范围主要是指下列公共场所:①宾馆、旅馆、招待所;②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③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④游泳场(馆);
⑤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⑥商场(店)、书店;⑦候诊室、候车(机、船)室。
3、谁是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
答:公共场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其经营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4、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多长时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答: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组织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人员,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5、公共场所哪些指标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答: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顾客用品用具等
6、公共场所经营者如何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
答: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对公共场所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顾客用品用具等进行卫生检测,检测每年不得少于一次;检测结果不符合卫生标准、规范要求的应当及时整改。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在醒目位置如实公示检测结果。
7、公共场所如何应对危害健康事故?
答:1、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制定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方案,定期检查公共场所各项卫生制度、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危害公众健康的隐患。
2、公共场所发生危害健康事故的,经营者应当立即处置,防止危害扩大,并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危害健康事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8、国家对公共场所实行卫生许可证管理。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营业。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为四年,每两年复核一次。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应当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公示。
9、公共场所经营者申请卫生许可证的,应当提交哪些资料?
答:应当提交下列资料:1、卫生许可证申请表;2、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明;3、公共场所地址方位示意图、平面图和卫生设施平面布局图;4、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5、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还应当提供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
1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实施量化分级管理,促进公共场所自身卫生管理,增强卫生监督信息透明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卫生监督量化评价的结果确定公共场所的卫生信誉度等级和日常监督频次。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应当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公示。
11、对未依法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将负什么法律责任?
答:对未依法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一)擅自营业曾受过卫生行政部门处罚的;(二)擅自营业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三)以涂改、转让、倒卖、伪造的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
对涂改、转让、倒卖有效卫生许可证的,由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予以注销。
12、公共场所经营者安排未获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的从业人员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工作的,将负什么法律责任?
答: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
13、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公共场所不得设置自动售烟机。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开展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对吸烟者进行劝阻。
14、卫生许可的延续与变更。公共场所经营者变更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应当向原发证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公共场所经营者变更经营项目、经营场所地址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重新申请卫生许可证。
公共场所经营者需要延续卫生许可证的,应当在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发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15、消费者如何了解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
答:消费者可通过查看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卫生检测报告等。上述三项内容应当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公示。
16、什么是艾滋病、性病?
答: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但是可以预防。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性疾病。
17、艾滋病、性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如男女之间、男性之间的性交;公用注射器吸毒;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等;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可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婴幼儿。
卖淫和嫖娼是传播艾滋病、性病的重要危险行为,多性伴、婚前婚外性行为、青年人过早的性关系等,既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有可能增加感染艾滋病和性病的机会。
18、如何预防性病、艾滋病?
答:①尽可能减少性伴数量,每次性交时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②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如果有不安全性行为,最好每三个月做一次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③得了性病及早到条件好的正规医院治疗并定期复查,劝说性伴同时治疗避免重复感染。
④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刺针。需要时,要求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血制品和经严格
消毒的器械、针头等。不吸毒,更不要与别人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
⑤感染了艾滋病的孕妇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医学措施避免胎儿和新生儿感染。
一、公共场所种类和环境特征
(一)公共场所种类
1.住宿与交际场所
分别为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店、酒吧、茶座。
2.洗浴与美容场所
分别为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
3.文化娱乐场所
分别为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
4.体育与游乐场所
分别为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
5.文化交流场所
分别为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6.购物场所
分别为商场(店)、书店。
7.就诊与交通场所
分别为候诊室、候车(船、机)室、公共交通工具(指飞机、轮船、火车客运车厢)。
(二)环境特征
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易混杂各种污染源,造成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传播。经营单位多,分布广,基本条件相差较大。设备及物品供人群重复使用,易造成玷污。从业人员的卫生水平低,卫生制度不健全。建筑和布局不合理。
二、存在问题分析
1.对公共场所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级领导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重食品卫生监督,轻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现象。在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今天,公众对食品卫生状况越发重视起来,卫生意识不断提高。一旦发生食源性疾患,影响面广,社会反响大。各级领导对食品卫生工作给予重视,在工作方针,指导思想,具体措施上向食品卫生工作倾斜。而公共场所卫生问题相对而言较为隐蔽,容易被人们忽视。社会公众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不了解,对公共场所可能引起的卫生问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一些公共场所经营人员、从业人员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又对卫生监督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存在消极抵触情绪。由于领导、公众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不够重视,影响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自身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的热情,工作中态度消极、得过且过。
2.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法规薄弱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过轻,违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受处罚后所受的损失,造成一些经营者漠视法律尊严,我行我素。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完善,对行政执法的要求越来越严重。卫生监督过程中,执法程序的严格、手续的繁琐、效果的轻微,使监督员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了监督员执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地方行政部门陆续颁发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条例、办法等,基层卫生监督员往往不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3.监督员数量少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往往将公共卫生、学习卫生、劳动卫生合为一处,一些公共卫生监督员同时担负其它卫生的监督任务,分散了经历。
4.仪器设备老化陈旧
设备落伍,仪器陈旧,长期使用中,仪器磨损大,影响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制约了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
三、采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坚持食品卫生、公共卫生一起抓。在制订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具体措施时严格要求,强化管理。
2.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宣传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是何时颁布?什么时候施行?
答:《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是2011年3月10日颁布的,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2、公共场所有那些?
答: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我国公共场所的范围主要是指下列公共场所:①宾馆、旅馆、招待所;②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③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④游泳场(馆);
⑤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⑥商场(店)、书店;⑦候诊室、候车(机、船)室。
3、谁是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
答:公共场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其经营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4、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多长时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答: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组织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人员,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5、公共场所哪些指标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答: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顾客用品用具等
6、公共场所经营者如何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
答: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对公共场所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顾客用品用具等进行卫生检测,检测每年不得少于一次;检测结果不符合卫生标准、规范要求的应当及时整改。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在醒目位置如实公示检测结果。
7、公共场所如何应对危害健康事故?
答:1、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制定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方案,定期检查公共场所各项卫生制度、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危害公众健康的隐患。
2、公共场所发生危害健康事故的,经营者应当立即处置,防止危害扩大,并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危害健康事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8、国家对公共场所实行卫生许可证管理。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营业。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为四年,每两年复核一次。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应当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公示。
9、公共场所经营者申请卫生许可证的,应当提交哪些资料?
答:应当提交下列资料:1、卫生许可证申请表;2、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明;3、公共场所地址方位示意图、平面图和卫生设施平面布局图;4、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5、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还应当提供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
1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实施量化分级管理,促进公共场所自身卫生管理,增强卫生监督信息透明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卫生监督量化评价的结果确定公共场所的卫生信誉度等级和日常监督频次。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应当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公示。
11、对未依法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将负什么法律责任?
答:对未依法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一)擅自营业曾受过卫生行政部门处罚的;(二)擅自营业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三)以涂改、转让、倒卖、伪造的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
对涂改、转让、倒卖有效卫生许可证的,由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予以注销。
12、公共场所经营者安排未获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的从业人员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工作的,将负什么法律责任?
答: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
13、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公共场所不得设置自动售烟机。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开展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对吸烟者进行劝阻。
14、卫生许可的延续与变更。公共场所经营者变更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应当向原发证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公共场所经营者变更经营项目、经营场所地址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重新申请卫生许可证。
公共场所经营者需要延续卫生许可证的,应当在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发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15、消费者如何了解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
答:消费者可通过查看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卫生检测报告等。上述三项内容应当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公示。
16、什么是艾滋病、性病?
答: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但是可以预防。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性疾病。
17、艾滋病、性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如男女之间、男性之间的性交;公用注射器吸毒;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等;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可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