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参考下载

2023-09-27 作者:陈可亮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参考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流程1

一、职业暴露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

二、暴露人群:对95名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监测,对其职业暴露物品、暴露过程、处理、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护士54.7%,医生23.2%,实习生12.6%,工人9.5%。

三、暴露原因:

1.操作者刺伤自己48.4%,

2.被血液或体液暴露粘膜或皮肤28.4%,

3.配合或被其他操作者刺伤11.6%,

4.收集或处置医疗废物8.4%,

5.病人燥动引起4.2%

四、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1.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

2.执行安全操作

3.使用安全锐器

4.实施标准预防

五、标准预防(standardprecaution)

(一)定义: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

(二)特点:

1.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三)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1.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技术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面罩、医疗废物及尖锐物品的处理等基本措施。

(四)标准预防技术:

1、手卫生(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1)的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4)医务人员洗手方法:六部洗手法。

(5)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a.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b.严格按照六部洗手法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c.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2、手套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戴手套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

3、口罩

防止或减少医务人员通过呼吸道被感染的机会。

4、面罩

可以防护或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传染性物质飞溅至医护人员口、眼及鼻等粘膜。

5、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接触感染患者、刷洗沾有体液的器械等避免自身污染。

6、器械

护理病人的器械、用品、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的被服必须丢弃、消毒,或在每个病人使用之间灭菌。

7、锐器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使用锐器时的注意事项,手术中尽量减少应用锐利的器械,可采用U形针及一次性刀片,尽量减少尖锐手术器械在手术人员之间的传递。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尽量减少创口出血。

千万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接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创伤。

勿将锐利废弃物混入其他废弃物内。

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六、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

1.职业暴露后,紧急局部处理;

2.报告所在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填写申请表;

4.请专家进行会诊并进行评估;

5.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检查、治疗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6.紧急局部处理:

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生理盐水、清水或自来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发生皮肤粘膜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挤压伤口两侧,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流,然后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等,再用0.5%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如果没有水的话,也可以用灭菌溶液冲洗伤口)。

注意:HIV职业暴露后6-12周,限制性行为或使用安全套以防止第二次传播,避免怀孕,避免捐献血液、血浆、器官、组织或精子等。

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损伤性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处理流程

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做出相应处置。

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流程2

为维护医务人员及其他部门有关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在工作中发生经血传播疾病如: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尤其是艾滋病等职业暴露感染,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后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经血传播疾病的病毒感染,特制定具体预防处理方案.

一、职业暴露

1.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防治工作及相关工

作的过程中意外被经血传播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经血传播疾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2.数据分析表明: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医护及检验等人员的职

业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二、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

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2.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

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工程中,有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

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如:外科手术、口腔治疗、消化道内镜、泌尿系内镜等专科检查诊疗).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

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

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

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7.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

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处理

(一)紧急局部处理:

首先应立即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包括轻挤出血、清洗、局部消毒等.

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对被乙肝病毒暴露的粘膜或伤口尽早施行被动免疫.(二)登记、免疫接种、上报、随访制度

1.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医院组织相关专家对暴露发生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报告预防科并对暴露者及患者进行相关的血清学检查及随访、监控。

2.根据暴露病毒的种类及病毒载量,对暴露人员实行预防用药方案。(三)不同病原暴露后的处置

1暴露于HIV(血源性疾病)的处置。有以下三点(1)预防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并建议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2)暴露后尽早获得血液标本进行HIV检查,定期检查血清转化,并及时向医院的有关部门报告,包括其它疾病。(3)

医院应立即采取感染源患者的血清学进行检查。

2暴露于HBV(血源性疾病)的处置有以下三点

(1)对于既往已有免疫,其抗体HBs抗体>10mlU/ml时,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2)对于没有免疫力的人,应尽早使用预防性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48h内,最迟<1周)。同时进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即开始时肌肉注射10ug,1个月时10ug,6个月时10ug。

(3)暴露于HCV(血源性疾病)的处置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途径同乙型肝炎。目前虽然没有丙型肝炎暴露后的治疗方法,但也必须检查血清转化。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感染源患者,也必须检查HCV感染。对暴露者应定期随访监控。追踪6—9个月。

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流程3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流程。

第二条

预案适用于医院卫技人员在各种传染病诊疗过程中的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医院常见的传染病有:艾滋病病毒(AIDS)、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

第三条

预案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此处所谓可疑传染病病人是指能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的病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主要是针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疾病造成的职业暴露。

第四条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参考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流程1

一、职业暴露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

二、暴露人群:对95名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监测,对其职业暴露物品、暴露过程、处理、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护士54.7%,医生23.2%,实习生12.6%,工人9.5%。

三、暴露原因:

1.操作者刺伤自己48.4%,

2.被血液或体液暴露粘膜或皮肤28.4%,

3.配合或被其他操作者刺伤11.6%,

4.收集或处置医疗废物8.4%,

5.病人燥动引起4.2%

四、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1.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

2.执行安全操作

3.使用安全锐器

4.实施标准预防

五、标准预防(standardprecaution)

(一)定义: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

(二)特点:

1.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三)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1.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技术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面罩、医疗废物及尖锐物品的处理等基本措施。

(四)标准预防技术:

1、手卫生(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1)的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4)医务人员洗手方法:六部洗手法。

(5)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a.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b.严格按照六部洗手法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c.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2、手套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戴手套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

3、口罩

防止或减少医务人员通过呼吸道被感染的机会。

4、面罩

可以防护或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传染性物质飞溅至医护人员口、眼及鼻等粘膜。

5、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接触感染患者、刷洗沾有体液的器械等避免自身污染。

6、器械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