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野外疫情防控方案精选6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野外疫情防控方案1
为贯彻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明电〔20XX〕14号)等要求,加强剧院等演出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一)坚持常态防控。
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属地原则”,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包含演出场所在内的文化市场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全面排查防控漏洞、紧盯防控重点环节、切实落实防控要求,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安全。
(二)坚持有序开放。
在充分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在低风险地区,经当地党委、政府同意,可以举办中型及以下营业性演出活动。
暂缓新批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职人员已在境内的除外),暂时取消演出前后的现场互动环节。
中高风险地区,暂缓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
(三)坚持预约限流。
恢复开放的演出场所应当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施。
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50%,应当间隔就坐,确保安全距离。
含有多个剧场的综合性演出场所,不同剧场之间应当实行错时错峰或者通过不同路径出入场,并加强统筹调度,安排专人做好现场疏导,避免人员聚集。
在歌舞娱乐场所、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游乐园、宾馆、饭店、酒吧、餐饮场所、现场音乐厅(LiveHouse)等场所举办营业性演出,演出主办方应当安排工作人员在现场做好人员疏导。
二、场所防控管理
(四)落实防控主体责任。
演出场所应当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规定,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制定本场所防控具体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处置能力,将日常值守、清洁消毒、检测登记、垃圾清理、场地巡查、安全管理等各个防疫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并根据当地疫情防控的要求,及时动态调整。
(五)加强清洁消毒。
演出场所应当建立《清洁消毒记录表》,明确消毒范围和频次,记录消毒时间、责任人等信息。
每场演出前后,应当对场所舞台区、观众区、化妆间、通道、出入口、行政办公场地等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建议使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
(六)加强通风换气。
演出场所应当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首选自然通风。
如采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在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对冷却塔等进行清洗,保持新风口清洁;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加强对冷却水、冷凝水的卫生管理,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出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应关闭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并在疾控部门指导下进行清洗消毒。
(七)配备防护用品。
演出场所应当配备充足的口罩(建议配备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体温检测设备、一次性手套、洗手液、消毒剂等消毒防护用品。
在公共休息区、洗手间等区域配备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等清洁消毒物品,便于消费者和员工随时清洁消毒。
消毒物品应当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储存和使用,远离火源和电源,不得混用、混放。
应当定期检查防护用品,及时补充更换。
(八)规范垃圾处理。
演出场所应当设置专用垃圾桶等垃圾收集容器,引导将废弃口罩、消毒纸巾等用品投入专用垃圾收集容器,有条件的用塑料袋密闭扎紧后投放。
垃圾收集容器应当做到干净整洁无异味,防止满冒,日产日清,并定时定点对垃圾收集容器及周边区域地面进行消毒。
(九)设置临时隔离区。
演出场所应当设立(临时)隔离区,位置相对独立,设立提醒标识,配备安全有效的防护用品,并指定专人负责,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十)加强防疫宣传。
演出场所应当在醒目位置通过设置提示牌、摆放宣传品、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科普宣传,提升员工及消费者的疫情防控意识。
(十一)排查安全隐患。
演出场所应当及时排查消毒用品存放、电源管理等安全隐患,并对照《文化部关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17〕5号)有关规定,加强自查自检,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立整立改。
(十二)鼓励线上服务。
野外疫情防控方案2
⼀、景区开放总体要求
(⼀)坚持分区分级原则,不搞“⼀⼑切”。
按照外防输⼊、内防扩散的要求,对旅游景区开放条件和必要性进⾏全⾯评估。
疫情⾼风险地区旅游景区暂缓开放,疫情中风险和低风险地区旅游景区开放⼯作由当地党委政府决定。
(⼆)健全疫情防控应急机制。
要继续把疫情防控放在⾸位,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作。
景区应提前做好《旅游景区新冠肺炎防控应急预案》,明确疫情防控应急措施和处置流程。
旅游景区主要负责⼈是景区疫情防控的第⼀责任⼈,要把防控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确保各项措施执⾏到位。
(三)主动做好宣传引导。
要从防控⼤局出发,主动做好公众宣传引导,提升公众疫情防控意识,避免因景区开放造成⼤范围跨区域⼈员流动增加疫情防控风险,或引发公众对疫情防控形势的误判。
⼆、加强景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
(四)做好员⼯健康监测和报告。
应按照当地要求做好员⼯健康管理,掌握员⼯出⾏轨迹等情况,对来⾃疫情严重地区的⼈员要实⾏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要实⾏“⼀进⼀测⼀登记”制度,进⼊景区前须进⾏体温检测,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
要关⼼关爱员⼯⾝⼼健康,及时做好疏解疏导。
(五)强化疫情防控培训。
应对员⼯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事项的培训,确保员⼯上岗前具备必须的防控和处置知识与能⼒。
(六)严格上岗⼯作规范。
应严格落实“戴⼝罩、勤洗⼿、保距离”要求,做好个⼈防护。
减少⼈员聚集,加强员⼯⽤餐管理,实⾏错峰就餐;减少召开会议数量,必须召开的会议应缩短时间、控制规模。
三、做好景区公共卫⽣和场馆防控
(七)加强清洁消毒。
应及时对景区密闭建筑、公共场所、卫⽣设施、游乐设备、餐饮场所等进⾏通风换⽓、清洁消毒。
景区内洗⼿、喷淋等设施应保持正常运⾏。
做好景区垃圾分类处理。
(⼋)做好医务服务。
有条件的景区要准备必要的药物和防护物资,不具备条件的应当与医疗机构建⽴联系。
(九)实施分区分项开放。
各景区应根据实际,分区域分项⽬逐步恢复开放。
对不符合开放条件的场所及容易形成⼈员聚集的项⽬,可先不开放或延后开放。
(⼗)确保设备安全。
应对景区交通和设施设备进⾏安全检查,确保符合恢复运营条件和安全管理要求。
四、强化景区游览管理
(⼗⼀)严控游客流量。
景区科学合理设置承载量。
要有效采取门票预约、智慧引导等⼿段,科学分流疏导游客,做好游客流量关⼝前置管控。
(⼗⼆)防⽌⼈员聚集。
应采取分时段、间隔性办法安排游客⼊园。
景区出⼊⼝、重要参观点等容易出现⼈员聚集位置要配备管理⼈员,加强游客秩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