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开学第一课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设计5篇模版内容,欢迎阅读和下载。
5月至9月是雷雨天气集中的季节,为了提高儿童和青少年对雷电、暴雨等气象自然灾害的认识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我们班开展了三场名为“知识守护生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主题班会。通过这些班会,我们希望能够将有关防雷电、暴雨等灾害的知识带进课堂,让学生更加了解和关注这些自然灾害。
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以及地震和其他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为了准备这次活动,我们收集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并进行了节目的排练和课件的制作。
活动开始时,我们首先宣布了活动的资料,并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询问他们对地震的了解。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发现他们对地震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们决定在这次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震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活动的具体过程如下:
1. 各小队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
2. 播放地震成因的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震的原理。
3. 学生们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的知识,他们介绍了地震的定义、发生原理和不同地区的地震特点。
4. 我们讨论了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发现不同的地质灾害在发生过程中会相互影响,而人类活动也会对地质灾害产生影响。
5. 我们介绍了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学生们认为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监测预报系统、制定政策法规、实施预防措施、开展宣传教育等都是有效的防御地质灾害的方法。
6. 最后,我们进行了地震防护演习,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地震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以及地震和其他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他们也了解到了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并参与了地震防护演习。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能够增强自己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开学第一课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设计2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素材来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实践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活动中,重视过程和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和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习得相关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一些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为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将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到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括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几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所以我们要快速作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在地面不同的地点,烈度各不相同。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在本节课中,通过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希望学生能够思考并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想。通过实践体验和交流,学生能够加深对地震的认识,并了解到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同时,学生还能够掌握基本的地震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做好准备。
开学第一课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设计3
时间:20__年月日
地点:多功能报告厅
参加人员:三、四年级全体师生
活动目的: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以便在突发危急情况下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并减少伤害。
活动过程:
一、师谈话
在活动开始之前,老师首先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谈话。她强调了地震的危害性以及我们面临地震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以充分准备自己。
二、师讲解地震发生造成的灾害:
老师详细地解释了地震发生后可能会造成的各种灾害情况。她告诉同学们,在城市附近,地震可能导致楼房倒塌、燃气泄露、人员伤亡等。在山区,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水库垮坝等。而在海上,地震可能引发海啸、风暴潮等。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要牢记这些知识。
三、师讲解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老师继续向同学们讲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做好防震减灾的措施。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1、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镇静自若的态度。如果你在室内,距离门窗较远,那么最好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者墙角处,这样是比较安全的。另外,你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地方躲避。当地震主震过后,应迅速撤离到宽敞的户外。在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品来护住头部。
2、如果你在室外空旷的地方,那么你是最幸运的。
3、如果你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用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来保护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并且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围墙、狭窄巷道等危险地点。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救助
1、如果你被埋在废墟下,你应该用手巾、衣服等东西捂住口鼻,以免被烟尘呛得窒息。此外,你还应该尽可能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品,并朝着有光线的地方移动。如果你无法脱险,那么就要尽量节约体力,坚持时间越长,获救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要注意的是,外面的人很难听到废墟下的声音,所以你应该等到听到外面有人的声音后再呼救或敲击墙壁。
2、在营救他人时,你应该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先暴露出来,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然后使胸腹部暴露出来,但不要强拉硬拽。如果有人窒息,应及时进行人工呼吸。
四、如何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1、清理床下、桌子下等地方,以便腾出空间躲避。
2、将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到安全的地方。
3、清理家中及楼道内的杂物,确保通道畅通。
五、让学生交流了解到的防震知识。
六、师小结:地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灾难。
开学第一课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设计4
【活动主题】认识地震,学习地震逃生方法
【活动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地震带来的严重灾害。
2、教育学生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学会不慌张地躲避地震。
3、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健康成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主题:
2008年的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了,这场8.0级的地震给汶川和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美丽的县城瞬间崩塌,孩子们受伤的脸庞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
汶川地震警示我们,危险随时可能降临。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做好战胜地震的准备了吗?
二、地震前准备:让防震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好准备。
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开学第一课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设计5篇模版内容,欢迎阅读和下载。
开学第一课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设计1
5月至9月是雷雨天气集中的季节,为了提高儿童和青少年对雷电、暴雨等气象自然灾害的认识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我们班开展了三场名为“知识守护生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主题班会。通过这些班会,我们希望能够将有关防雷电、暴雨等灾害的知识带进课堂,让学生更加了解和关注这些自然灾害。
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以及地震和其他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为了准备这次活动,我们收集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并进行了节目的排练和课件的制作。
活动开始时,我们首先宣布了活动的资料,并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询问他们对地震的了解。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发现他们对地震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们决定在这次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震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活动的具体过程如下:
1. 各小队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
2. 播放地震成因的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震的原理。
3. 学生们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的知识,他们介绍了地震的定义、发生原理和不同地区的地震特点。
4. 我们讨论了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发现不同的地质灾害在发生过程中会相互影响,而人类活动也会对地质灾害产生影响。
5. 我们介绍了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学生们认为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监测预报系统、制定政策法规、实施预防措施、开展宣传教育等都是有效的防御地质灾害的方法。
6. 最后,我们进行了地震防护演习,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地震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以及地震和其他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他们也了解到了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并参与了地震防护演习。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能够增强自己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开学第一课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设计2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素材来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实践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活动中,重视过程和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和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习得相关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一些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为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将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到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括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几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所以我们要快速作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