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1

一、活动背景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提升中小学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主题

品两汉文化,展大汉雄风

三、活动目的

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历史。

一方面学习汉代文化知识,接受传统礼仪熏陶,加深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办法,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积极主动意识。

四、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8日(星期六)

五、活动方式

六、活动负责人

由薛校长和吕副校长带头,各班班主负责管理。

七、活动内容

1、教授学生汉代基本礼仪(拱手礼、相见礼、颔首礼、大揖礼等),结合语文课教学,沿长安长城墙遗址乘坐仿古画舫船,由景区辅导员带领学生接受儒家礼教文化熏陶,激发求学欲望,做懂礼知礼守礼之人。

2、实地参观“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结合地理课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奇幻的水保旅行,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办法,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观看3D弧幕电影《天汉长安》、登高眺望汉长安城遗址,结合历史课教学,让学生了解西汉的强大与繁荣及汉长安城的兴衰历史演变过程。

4、参观“大风阁丝绸之路博物馆”,结合历史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及沿途所发生的传奇故事,感受汉丝路开拓的伟大和艰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5、参观“中国第一古建微雕大师木作展览馆”,结合美术课教学,提升学生的雕刻艺术审美能力,感受出神入化的雕工技艺和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才干。

八、、活动步骤

08:00—09:30从学校乘车出发,导游在途中介绍xx景区基本情况。

09:30到达xx景区封禅广场入口。

09:30—09:50在xx主入口四联汉阙轮流合影留念。

09:50—10:10游览参观上善若水景石、八水绕长安地雕等景点。

10:10—11:00在坝后广场集合,开展汉文化礼仪活动,具体如下:

(一)准备阶段(约20分钟)

1、所有学生在坝后广场集合整队,按照班级排好队列。

2、每班选出7—8名学生代表,站在队列前段,由景区工作人员指导着汉服。

3、赞礼官、主持人做好活动准备,音响、LED屏幕做好配合工作。

(二)活动仪式(约30分钟)

1、主持开场。

主持人致开场欢迎词,宣布汉文化礼仪活动正式开始。

2、观看欢迎视频。

学生集体观看xx研学欢迎视频。

3、赞礼入场。

主持人邀请赞礼官入场,赞礼官向学生行礼,宣布礼仪开始。

4、正衣鉴容。

通过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挥研学旅行在拓展教育形式、转变学习方式、改进实践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夯实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美好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探索建立一套管理规范、责任清晰、经费落实、保障到位的研学旅行工作长效机制,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开发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研发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每年创建10所示范学校、10个示范基地(营地),推出10个优秀研学服务机构(旅行社)、10位优秀研学导师、50个优秀研学案例、100个优秀研学成果。

到2021年,推出20条市级精品线路、30门市级研学旅行活动课程、30个市级示范基地(营地)、30所市级示范学校。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德育为首,实践育人。

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真正达到“以研促学”的教育目的。

(二)坚持以生为本,整合资源。

以学生为主体,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集体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机会。

将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二课堂活动等进行有机整合,夯实课程内容,丰富活动形式,确保高标杆、接地气、重体验、去功利。

(三)坚持公益为先,安全第一。

坚持公益性质,只收取基本费用,不以营利为目的进行经营性创收,对家庭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减免费用并提供相应帮扶措施。

不得以研学旅行之名开展逐利性竞赛活动或举办与中小学升学有关的学科类等级考试、竞赛及进行排名。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四、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加强基地(营地)建设,规范组织管理

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结合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场馆和各类教育实践基地现有基础,遴选建设一批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科技资源、红色资源、国防教育资源、工农业生产资源以及各类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资源为主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制作“杭州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图谱”,鼓励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基地(营地)。

每个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至少体现一个研学旅行活动主题,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活动课程,每门课程内容时间跨度不少于1个小时。

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准入条件、服务标准、清退机制和评价体系,实行“准入条件前置、特殊要件审查、分级公布监管、不符摘牌清退”。

切实做好基地(营地)的审核与认定,适时予以授牌和推荐,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评估验收,评价结果作为表彰和清退的依据。

教育、文广旅游部门牵头建立临检制度,对基地(营地)的建设、规范管理、课程设置、服务质量等进行督查评价。

凡涉及市、区(县、市)两级基地(营地)各类命名,均须由同级教育、文广旅游部门共同认定。

(二)丰富研学线路,完善网络建设

教育、文广旅游等部门指导推动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串点成线、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提供菜单式服务。

指导推动以研学旅行营地为核心、周边基地为辐射圈的研学旅行基地群建设,打造营地辐射式研学线路。

指导推动各地各校打造一批主题串联式研学线路,充分利用杭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以及第二课堂场馆集聚的优势,积极策划“红色之旅”“生态之旅”“人文之旅”“活力之旅”等主题线路,丰富其内涵,彰显区域与校本特色。

在此基础上,鼓励支持各地各校结合自身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打造系列特色精品线路:如“寻根之旅”主题,侧重发掘家学渊源、家乡名人、家族精神等,适于开展家庭亲子研学旅行活动;“校魂之旅”主题,侧重发掘校史文化精髓,适于围绕校址变迁、校友名人纪念地等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职业体验之旅”主题,侧重发掘职业院校实训实习教育资源,适于开展动手实践、体验职业、发现自我、规划未来等研学旅行活动;“劳动体验之旅”主题,侧重发掘劳动教育资源和劳动基地优势,适于开展从事农业劳动和体验传统农事等研学旅行活动等。

市教育局、市文广旅游局将开展市级年度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主题线路展评,择优推广。

(三)完善课程体系,规范实施方式

各地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建立区域性研学课程体系,体现研学旅行层次性、多样性、研究性的特点。

各中小学校要将研学旅行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谋划,建构向社会实践大课堂学习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式。

组织家庭亲子研学活动的,学校要帮助家长提出研学目标和任务,及时交流活动心得、总结活动成果。

研学旅行课程由主管教育部门负责审定,由研学旅行组织者实施。

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研学旅行活动,本着由近及远、自内向外的原则,原则上根据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以杭州本市、杭州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为范围组织实施,小学阶段以区(县、市)情市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市情省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

每校开发不少于2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分年级、成序列开发研学旅行校本课程。

以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主导,联合基地(营地)和服务机构(旅行社),突出研学旅行育人功能,发挥研学旅行与校内课程不同的育人价值,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现象。

研学旅行活动可采取游览参观、学习考察、主题探究、亲身体验等方式,具体实施可融合专题研究、访问调查、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同伴互助等内容。

(四)研制活动规划,完善活动方案

各中小学校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年度教育教学计划,制定整体方案,结合春秋游(假)、劳动实践教育、国防教育、安全自护教育等统筹考虑,做到有课时、有师资。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