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供大家参考。

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1

(一)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高校连续几年扩招。

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

加之“入世”因素,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就业竞争更加残酷。

据统计,2000年,全国将有普通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

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

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3、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一是地域不平衡性。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待遇问题,毕业生喜欢一窝蜂地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艰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的增长点。

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本科以上学历和工科类毕业生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文科和纯理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弱。

4、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较重。

高职教育一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人才培养更具有实用性、技能型、“向下性”的特点,似乎应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但据有关调查显示67%的高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示有过失落感,73%的学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即使就业的学生在薪金和待遇方面与本科生相差甚大,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高职毕业生感到迷茫。

(二)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我院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三个特点:

1、首次就业期望值较高。

我院毕业生存在极力想寻求对口岗位、或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或不愿到本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甚至不愿从基层做起。

面对大的社会就业环境和用人单位对学历和能力的要求,首次就业实现这样的目标,期望值显得偏高。

从而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部分学生盲目乐观,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业不就。

3、部分学生产生迷茫情绪和受挫心理。

这些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身素质和能力评价过低,怯于参加各种就业竞聘活动。

另外面对模具、机电等工科专业的较好的首次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对自身专业产生迷茫情绪和受挫心理。

4、部分学生带有从众心理。

一人去众人皆去,一人不去众人皆不去,从而丧失许多好的就业机会。

我国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在促进再就业、改善居民生活和稳定社会发展大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较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2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再就业优惠政策涉及税种不全面。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仅涉及一些地方税种,如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税中,未能涉及增值税、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等一些主体税种。

对个体业户而言,减免的全是地方税收,而下岗失业人员个人经营时大都选择商业零售、加工、修理、修配等行业,从事旅店、饮食、理发等服务行业的相对较少。

在抽取各省级农民工样本总量时,考虑到东部地区是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因此江苏、浙江、广东省抽取的样本不少于1200个,其他东部省份抽取的样本不少于900个,中部省份不少于650个,西部省份不少于400个。

2、灵活就业的个体农民工样本的抽取

以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为总体从街道社区中选取灵活就业的农民工,适当考虑农民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分布。

4个直辖市各抽取200名农民工,15个副省级市各抽取30名农民工,各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抽取10名和5名农民工进行调查。

(三)调查的样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各类农民工29425人。

1、样本分布情况

按工作岗位分,固定岗位就业农民工23880人,流动就业农民工为5545人,分别占81.16%和18.84%。

按从事工作的行业分,在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9.53%、15.12%和14.84%;在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3.88%、9.75%、8.22%和1.26%;其他农民工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中工作。

按从事的职业分,主要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分别占17.49%、15.46%、13.22%、9.08%。

和7.17%。

按东中西部划分,东部地区调查农民工13435人,中部地区调查农民工8980人,西部地区调查农民工7010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45.66%、30.52%和23.82%。

2、农民工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29425名农民工中,男性农民工19027人,女性农民工10398人,分别占64.66%和35.34%。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的有18191人,未婚的有10743人,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数的61.82%和36.51%。

从年龄上看,16-25岁的农民工有8954人,25-35岁的农民工有10553人,35-45岁的农民工有7516人,45岁以上的农民工有2402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30.43%、35.86%、25.54%和8.17%。

从文化程度上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工有75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3750人,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1531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7848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1759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2.57%、12.74%、52.04%、26.67%和5.98%。

二、城市农民工劳动就业情况

(一)农民工的求职主要靠亲朋好友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

据调查,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99%,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占10.51%。

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老板招募,劳务市场,招聘会,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找到工作,分别占7.94%、7.38%、5.15%、3.85%、2.46%和2.05%。

(二)农民工职业涉及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从事的职业有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一般职员、办事员、管理人员、居民服务人员、商务服务人员、个体业主、小摊小贩、家政服务人员、市政环卫工人等。

从性别上看,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17.65%、16.66%、12.99%和8.94%;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35.14%、13.27%和10.45%。

(三)农民工工作时间过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城里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时。

从每天工作时间看,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不足8小时的占6.85%,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的占53.26%。

每天工作9-10小时的占26.28%,每天工作11-12小时的占10.70%。

有2.91%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

从每周工作时间上看,46.90%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36.7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6天,15.58%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5天,只有0.8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在4天以下。

从调查中了解到,造成农民工劳动时间过长的原因主要是: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多挣钱,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三、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

(一)农民工所在单位提供的工作待遇普遍不高

据调查,29425名农民工所在的单位提供工作待遇情况是:签订合同或协议的占54.01%,能兑现工资的占85.14%,提供加班补贴的占49.87%,有双休日的占11.87%,能提供工伤补偿的占42.84%,可以带薪休假的占20.47%,可提供岗位培训的占47.23%,有住房补贴的占7.58%,提供住房公积金的占4.76%,妇女可以带薪休产假的占被调查的女农民工的比重为20.22%。

(二)半数以上的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在调查的29425名农民工中,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有15891人,超过半数。

其中,签订固定期限合同的占68.27%,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占10.53%,签订临时合同的占21.20%。

在签订有固定期限合同的10849名农民工中,平均签订合同期限仅为一年。

其中,75.68%的农民工签订了9-12月的合同,7.91%的农民工签订了1-2年的合同,只有10%左右的农民工签订的合同时间超过两年。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供大家参考。

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1

(一)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高校连续几年扩招。

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

加之“入世”因素,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就业竞争更加残酷。

据统计,2000年,全国将有普通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

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

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3、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一是地域不平衡性。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待遇问题,毕业生喜欢一窝蜂地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艰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的增长点。

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本科以上学历和工科类毕业生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文科和纯理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弱。

4、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较重。

高职教育一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人才培养更具有实用性、技能型、“向下性”的特点,似乎应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但据有关调查显示67%的高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示有过失落感,73%的学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即使就业的学生在薪金和待遇方面与本科生相差甚大,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高职毕业生感到迷茫。

(二)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我院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三个特点:

1、首次就业期望值较高。

我院毕业生存在极力想寻求对口岗位、或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或不愿到本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甚至不愿从基层做起。

面对大的社会就业环境和用人单位对学历和能力的要求,首次就业实现这样的目标,期望值显得偏高。

从而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部分学生盲目乐观,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业不就。

3、部分学生产生迷茫情绪和受挫心理。

这些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身素质和能力评价过低,怯于参加各种就业竞聘活动。

另外面对模具、机电等工科专业的较好的首次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对自身专业产生迷茫情绪和受挫心理。

4、部分学生带有从众心理。

一人去众人皆去,一人不去众人皆不去,从而丧失许多好的就业机会。

我国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在促进再就业、改善居民生活和稳定社会发展大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较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2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再就业优惠政策涉及税种不全面。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仅涉及一些地方税种,如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税中,未能涉及增值税、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等一些主体税种。

对个体业户而言,减免的全是地方税收,而下岗失业人员个人经营时大都选择商业零售、加工、修理、修配等行业,从事旅店、饮食、理发等服务行业的相对较少。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