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出的关于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各位带来帮助,欢迎各位前来阅读与下载。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1
自__大召开以后,在20__年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我们国家多数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我们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通过组建一支支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赶赴贫困山区,助力我们的小康社会。
20__年7月3日至7月6日,由我们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系学生会的一行5人组建的旅游扶贫志愿服务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赶赴我们科岭村,经过4天的调研,对我们这个红色旅游村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调研对象与问卷内容
对科岭村村民和游客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主要村干部以及景区经营者代表进行了访谈。
我们分别针对村民、游客、景区经营者制定了问卷。
对村民问卷中,除了理解受访者基本情况外,主要涉及“对于科岭村旅游项目的了解与看法”、“科岭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村民的影响”两个方面;对游客问卷主要涉及本次旅游的信息来源、旅游动机、旅游方式、旅游期望、对科岭村的了解程度、对景区服务的满意程度、红色旅游的不足之处等;对景区内外的经营者问卷主要涉及经营项目、主要消费群体、每日经营时间、旅游发展的影响、当地旅游发展还需重点推进的方面等。
二、调研获得的基本信息
1、村民年龄特点
在我们的四天的走访调研调研里面,我们发现了一个比较严峻的现象,除外出务工的人以外,科岭村里在住的200多个人中,60岁左右的老人就有将近190位,我们可见的儿童几乎都是在怀里面抱着,所以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空巢村。
2、基础设施建设
科岭村的部分基础设施得到了初步建设与利用。
比如:我们的有一个小学经过改造,作为我们党校培训的场所;有个农家乐来招待游客吃饭;还有一个叫幸福院的场所供老年人聚集在一起休闲娱乐。
但总体而言,科岭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尤其是交通是非常不便利,没有往返的公交车辆,也没有为村民提供便利的大型超市,包括我们夜晚照亮的路灯都没有。
基础设施落后,就给村民造成了很多不便。
①没有往返的公交车辆,村民们就只能呆在大山里面,连外出都不方便。
因为乡村禁止养猪,所以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
经过我们的调研,我们发现科岭村以前也会有人外出采购物资,比如一次买一头猪,四个村子平分,但是因为交通不便,人力成本提高了很多,一斤肉的价钱自然提高了很多,加上经济收益又不好,所以很多老年人连一块肉都吃不起,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亲眼所见,一位老奶奶一碗饭里面,除了一块肉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②夜晚没有路灯,就意味着村民只能呆在家里面。
我们走访的时候,就有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你们这里晚上有没有跳广场舞的呀,或者是有没有一个地方给我们这些老年人聊聊天之类的,但是答案是否定的。
有一对爷爷奶奶说了一句话,真的是让人想哭,那就是他们说我们只能在这里等死了。
从他们的话语中,真的体会到了他们对于自己很无趣的生活的失望。
③没有往来的交通工具就造成了村庄里一些类似于蜂蜜等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东西都没有办法卖出去,造成了物品滞销现象。
3、资源优势与劣势
通过对村民和景区内外经营者的调查,我们对科岭村资源优势与劣势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①资源优势
首先在科岭村这个独具魅力的红色旅游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红军故事来宣传,比如我们郭治妈,黄亚瑞等英雄的故事,吸引我们更多的人来进入我们红色旅游资源村,进行党校培训和发展研学旅游,带领学生们进入我们科岭村。
又如重新走一遍我们的“红军小道”(如图1),除了可以学习先烈的英雄事迹外,还可让学生们体验一下我们今天生活来之不易,让他们更加珍惜。
其次,科岭可以利用适宜的土壤优势,一方面充分发展我们现有的茶花,扩大种植的规模,同时利用官方渠道来招商引资,吸引一些药厂商人来我们科岭村来种植树菇,金线莲等(如图2)。
第三,突出的森林资源优势。
尤其是漫山遍野的竹子和木头,可以适度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一些手工艺,比如我们的笛子,还有家里摆放的木雕等。
一方面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更旺盛,同时也可以带动家乡经济的增长。
第四,山林蜂蜜的优势。
科岭村有许多人家养殖蜜蜂,但是科岭村有一个弊端就是交通不便利,所以目前最好的方式能够将蜂蜜外销。
即联合村里面的养殖蜜蜂的人,将定期开采的蜂蜜收集起来,统一的包给部分销售商,让她们定期进入我们大山进行收购蜂蜜,以此来减少蜂蜜滞销,带动村民发展经济。
纯正的山林蜂蜜应该成为吸引游客观赏、购物的重要内容。
此外,通过外销现有的可以利用的粽叶资源,对科岭村经济发展有微弱带动作用。
②资源劣势
另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是观念差异所致。
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
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
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
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
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
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
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
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
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
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
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
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
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
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
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
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
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
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
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
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
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
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
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
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现总结如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渐成不够积极主动的氛围。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严看硬管式的应该教育的传统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
其根本的和实质性的改善则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3
一、专业学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