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最新4篇,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欢迎阅读和下载。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最新1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途径进入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总称,这其中就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给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危害。其主要的表现形势为散发。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将有助于更准确的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监测目的
为掌握全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更好地保障大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在全县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
二、工作内容
全年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随机监测,包括收集门诊和住院腹泻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记录、临床检验结果、粪便和肛拭标本。
三、监测方法
(1)采样对象:由可疑饮食史引起的,具有一定感染或中毒性质,以腹泻、
腹痛为主要症状,伴发热、呕吐或全身不适的'就诊病人。监测(采样)对象以14岁以上人群为主(80%),同时兼顾14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婴幼儿(占全年总体采样监测对象的20%左右)。
(2)采样数量:全年任务数量为例。首诊医生对以腹泻为主的主诉就诊者
进行就诊日志登记,根据对上述采样对象确定的原则,随机对就诊者进行采样。内科门诊、急诊、内1、内2、儿科要求为每月各例,中医科每月例。20xx年10月底完成。
(3)粪便采集要求:确立监测采样对象后,应嘱患者到指定的厕所解便,由
医务人员用无菌棉签采取患者没有受厕所污染的新鲜粪便(如有脓血,则取脓血部分)3-5克(约花生米大小)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对于无法解便的患者或儿童则由医护人员进行肛拭采样,即用无菌盐水浸湿后的棉签,由肛门插入直肠3-5厘米处采取,将粘有粪便的棉签,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同时,由医护人员填写个案登记表。采样后的保存液要置于急诊科专用冰箱内4-6℃保存。24小时内由院感管理人员送至县CDC与联络员交接。
(四)质量控制
(1)采样对象的确定要达到食源性疾病监测目标的要求。
(2)粪便采样部位及量的正确掌握。
(3)规范、准确填写采样登记表,试管标签要填写姓名。
(4)采样后24小时内要送至县CDC与联络员交接。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最新2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其中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感染等。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监测工作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个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的示例:
1.目标和目的:
-目标:有效监测和评估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目的:提供权威的监测数据支持,指导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
2.监测内容:
-食品供应链监测:对农田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监测,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食品中毒事件监测:对食品中毒事件进行及时监测,收集相关信息和样本。
-疫情监测: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包括症状、发病率、感染源等数据。
3.监测方法和流程:
-数据收集:与相关部门合作,收集食源性疾病相关的监测数据和样本。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趋势。
-结果报告:定期撰写监测报告,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关建议,提供给决策者和相关机构。
4.监测机构和责任:
-卫生部门:负责统筹协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农业部门:负责对食品供应链进行监测,确保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疾病控制中心:负责疫情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5.监测结果的应用:
-预警和应急响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防止疫情扩大。
-疫情调查:通过监测结果,开展疫情调查,查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政策制定和决策支持:监测结果提供科学依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支持。
以上是一个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的基本框架,具体实施细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重点是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支持,以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食源性疾病是一类由食物引起的感染或中毒,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监测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需要一个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以确保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首要目标是评估和监测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和质量。这包括从种植和养殖到加工、储存和运输等环节。监测食品供应链时,应关注农田施肥、农药使用、动物饲养、食品加工企业的卫生标准和食品储存条件等。定期或随机抽样食品进行检测,以确保食品符合相关的卫生和质量标准。
另一个重要的监测内容是食品中毒事件的监测。当发生食源性疾病的中毒事件时,监测机构应及时参与并收集相关信息和样本。这需要与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进行疫情调查和溯源。监测机构应追踪发病人群的症状和就医情况,收集食品样本和环境样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
疫情监测也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监测机构应收集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包括病例数量、症状、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等数据。监测机构可以通过卫生部门、医院、诊所和实验室等渠道收集这些数据。通过对疫情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趋势,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监测方法和流程也至关重要。数据收集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标准的采样和检测方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监测结果应及时进行数据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监测结果的报告应具有权威性和可读性,以方便决策者和相关机构进行决策和措施制定。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包括卫生部门、农业部门、疾病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等。卫生部门应统筹协调监测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与其他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农业部门负责监测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和质量,确保食品的健康和安全。疾病控制中心应负责疫情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医疗机构应积极参与食源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监测工作提供有关病例的信息。
监测结果的应用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最终目的。监测结果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够及早发现疫情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当发现某一食品批次存在安全问题时,监测机构应及时发布公告,要求制止销售和召回相关产品。疫情调查是监测结果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疫情调查可以查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此外,监测结果还可以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卫生政策时提供支持。
总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食品供应链、食品中毒事件和疫情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监测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涉及数据收集、分析、报告和应用等多个环节。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公众的健康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终极目标。只有通过有效的监测工作,才能及时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并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最新3
一、食源性疾病监测背景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是目前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最为常见的是微生物和化学性有害物质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和急性中毒,近年来也发生过类似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造成婴幼儿罹患肾结石这种潜在的、少见的健康损害事件。特别是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及其临床表现特点。我院为山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承担着主动监测的任务,目的在于掌握我省主要食源性疾病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为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疾病负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二、调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诊疗专家组。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负责搜集和汇总疫情报告卡及日常工作并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临床重点科室设立疫情报告管理员,负责科室内部的组织协调管理、疫情监测报告:
儿科:
急诊科:
消化内科:
神经内科:
感染性疾病科:
2、诊疗专家(评估)组:。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职责:
医疗机构监测职责包括: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和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实验室监测;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类: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性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
1、感染性病例:出现腹泻,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病例,也包括怀疑食物引起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水产品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二)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
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五、食源性疾病监测时间:
常年开展。
六、监测病例报告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
1.首诊医师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应当在病例就诊后在48小时内直接登录医院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HIS)填报或手工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传递至公共卫生科;如发现有共同饮食史的疑似暴发事件时,应当立即报告公共卫生科(XXXXXXXXXX),公共卫生科接报告后在1小时内报告卫计局疾控股(XXXXX),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及饮食暴露史等。
2.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每日汇总全院报告的病例信息,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审核、填写和上报。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最新4篇,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欢迎阅读和下载。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最新1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途径进入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总称,这其中就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给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危害。其主要的表现形势为散发。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将有助于更准确的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监测目的
为掌握全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更好地保障大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在全县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
二、工作内容
全年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随机监测,包括收集门诊和住院腹泻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记录、临床检验结果、粪便和肛拭标本。
三、监测方法
(1)采样对象:由可疑饮食史引起的,具有一定感染或中毒性质,以腹泻、
腹痛为主要症状,伴发热、呕吐或全身不适的'就诊病人。监测(采样)对象以14岁以上人群为主(80%),同时兼顾14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婴幼儿(占全年总体采样监测对象的20%左右)。
(2)采样数量:全年任务数量为例。首诊医生对以腹泻为主的主诉就诊者
进行就诊日志登记,根据对上述采样对象确定的原则,随机对就诊者进行采样。内科门诊、急诊、内1、内2、儿科要求为每月各例,中医科每月例。20xx年10月底完成。
(3)粪便采集要求:确立监测采样对象后,应嘱患者到指定的厕所解便,由
医务人员用无菌棉签采取患者没有受厕所污染的新鲜粪便(如有脓血,则取脓血部分)3-5克(约花生米大小)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对于无法解便的患者或儿童则由医护人员进行肛拭采样,即用无菌盐水浸湿后的棉签,由肛门插入直肠3-5厘米处采取,将粘有粪便的棉签,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同时,由医护人员填写个案登记表。采样后的保存液要置于急诊科专用冰箱内4-6℃保存。24小时内由院感管理人员送至县CDC与联络员交接。
(四)质量控制
(1)采样对象的确定要达到食源性疾病监测目标的要求。
(2)粪便采样部位及量的正确掌握。
(3)规范、准确填写采样登记表,试管标签要填写姓名。
(4)采样后24小时内要送至县CDC与联络员交接。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最新2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其中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感染等。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监测工作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个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的示例:
1.目标和目的:
-目标:有效监测和评估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目的:提供权威的监测数据支持,指导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
2.监测内容:
-食品供应链监测:对农田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监测,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食品中毒事件监测:对食品中毒事件进行及时监测,收集相关信息和样本。
-疫情监测: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包括症状、发病率、感染源等数据。
3.监测方法和流程:
-数据收集:与相关部门合作,收集食源性疾病相关的监测数据和样本。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趋势。
-结果报告:定期撰写监测报告,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关建议,提供给决策者和相关机构。
4.监测机构和责任:
-卫生部门:负责统筹协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农业部门:负责对食品供应链进行监测,确保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疾病控制中心:负责疫情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5.监测结果的应用:
-预警和应急响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防止疫情扩大。
-疫情调查:通过监测结果,开展疫情调查,查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政策制定和决策支持:监测结果提供科学依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