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完善疫情防控方案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完善疫情防控方案精选1
为指导社区科学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规范处置突发的散发病例和聚集病例,采取及时、有效地防控措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特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成立疫情应急领导小组,建立保障机制
各社区应成立由社区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组员的疫情应急工作小组,下设排查组、医疗保障、安全后勤保障、消毒组等职能小组,并明确职责分工。
要建立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以社区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公安民警为主的联防联控工作队伍,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社区楼栋、家庭全覆盖落实防控措施。
二、社区疫情划分
(一)出现散发病例
社区出现散发病例,是指在社区居民中,出现1例确诊病例,尚未出现续发病例。
出现散发病例后,社区应提高监测防控力度,配合市疾控中心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与管理,并做好消毒,在区卫健部门的指导下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出现2例及以上聚集性疫情
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单位等)发现2例及以上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感染的可能性。
应由区疫情防控专家评估后采取相应管控措施。
对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楼栋实施封闭管理,限制人员进出。
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楼栋实施硬隔离。
视疫情情况确定隔离范围。
三、疫点、疫区的划分
(一)疫点
如果社区出现散发病例,将病例可能污染的范围确定为疫点。
原则上,病人发病前3天至隔离治疗前所到过的场所,病人停留时间超过1小时、空间较小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应列为疫点进行管理。
疫点一般以一个或若干个住户、同一栋楼等为单位。
(二)疫区
如果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将该社区确定为疫区。
四、应急处置措施
(一)散发病例
1、病例发现与报告。
发现可疑病例时,应立即联系市120急救中心,由专人专车进行转送,将病例转送到辖区街道卫生医疗机构初步排查,有需要的送区定点留观医院诊治,诊断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后立即报告市疾控中心。
2、流行病学调查。
协助市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等工作。
3、接触者追踪管理。
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及流行病调查,对所有接触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人员进行调查。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按照最新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或有关最新文件要求进行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隔离期间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要及时送区定点留观医院排查、诊治。
除密切接触者外,与病例曾接触过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判定为一般接触者。
对一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嘱其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要及时告知社区,并主动告知近期活动史,做好体温检测,佩戴口罩。
所有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等。
4、疫点消毒及保洁。
做好病例所在家庭、宿舍(公寓)等疫点、公共场所、电梯(扶梯)的清洁、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
每日对社区办公室、会议室、厕所等公共场所及垃圾箱进行消毒。
5、疫点封锁及生活保障。
(1)对进入公司的所有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同时询问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并做好记录。
一旦发现体温异常发热(腋温≥37.3℃)或其他不适症状人员,第一时间报告开发区,并联系120送至定点医院检查。
(2)不准外来人员进厂。
特殊情况,须佩戴口罩,进厂前首先进行体温检测,并介绍有无疫情高发地区人员接触史和发热、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
无上述情况,且体温在37.2℃正常条件下,方可执行进厂管理。
3、员工平时管理,由xxx负责
(1)每日体温检测不少于两次,进食堂用餐前必须测量体温,佩戴口罩,并做好登记。
(2)加班期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公司大门将关闭,所有加班人员没有特殊情况不得外出,如确实需外出,需经总监以上人员批准,凭请假条放行,并做好人员出入登记表,回来时按人员进公司的流程进行处理。
(3)住宿日常管理
①住宿人员由公司统一安排入住,实行封闭式管理。
特殊情况出入公司的,必须事先请假,并经主管领导批准,凭请假条放行。
②公司配备的洗漱包为一次性用品,生活质量有更高要求的,允许自带好的日常性用品(例如牙刷,毛巾,塑料拖鞋、护理用品等、保暖毛毯等)。
③住宿标准为2人每间。
所有人员应遵守公司住宿管理规定,房间里的设备,床品,空调、妥善且合理的使用,如有人为损坏,需按价赔偿。
不得在房间里抽烟、喝酒,不得随意窜门。
④入住期间,所产生的垃圾每日自己及时清理好,投放置宿舍楼下的大垃圾箱处,保持房间环境卫生。
同时每日应开窗进行通风。
⑤入住期间,如有人员发现自己身体不适(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告知部门负责人,并与同住的人员分别进行单独隔离后按应急方案处置。
(4)无住宿条件企业,请指明。
4、确保环境清洁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使用空调系统的单位,要定期清洗空调,要求员工每天开启门窗,通风换气。
定期对办公室、楼道、门把手、电梯间及按钮、宿舍等进行消毒。
在公共卫生间配备肥皂或洗手液等,倡导员工养成按七步洗手法经常洗手的习惯。
(1)办公场所每日至少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
(2)必须停用中央空调系统。
壁挂式空调需定期清洗消毒并做消毒登记。
(每周消毒一次)
(3)公共区域每日须对门厅、楼道、会议室、电梯、楼梯、卫生间等公共部位进行消毒。
每个区域使用的保洁用具要分开,避免混用。
①人体接触较多的台面、桌椅、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时应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对不耐腐蚀的表面和物品,如金属等,可以用75%酒精擦拭消毒,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②大面积的地面和墙面:用有效氯为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由内向外进行喷雾消毒,喷洒量以表面湿润且无滴流现象为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③座机电话每日用75%酒精擦拭两次,如果使用频繁可增加至四次。
(4)废弃口罩放入专用垃圾桶内,每天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统一消毒后按生活垃圾处理。
5、餐饮的管理由xxx负责
(1)人员用餐时间:
采用分段供应,或自助分散就餐等方式,尽可能减少人员聚集,保证食堂餐厅通风,并每天做好消毒工作。
早餐:xxx中餐:xxx晚餐:xxx所有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用餐。
用餐前必须洗手。
所有人员不得在公司加班期间外出就餐或点外卖,公司将拒绝一切外卖。
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完善疫情防控方案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完善疫情防控方案精选1
为指导社区科学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规范处置突发的散发病例和聚集病例,采取及时、有效地防控措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特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成立疫情应急领导小组,建立保障机制
各社区应成立由社区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组员的疫情应急工作小组,下设排查组、医疗保障、安全后勤保障、消毒组等职能小组,并明确职责分工。
要建立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以社区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公安民警为主的联防联控工作队伍,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社区楼栋、家庭全覆盖落实防控措施。
二、社区疫情划分
(一)出现散发病例
社区出现散发病例,是指在社区居民中,出现1例确诊病例,尚未出现续发病例。
出现散发病例后,社区应提高监测防控力度,配合市疾控中心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与管理,并做好消毒,在区卫健部门的指导下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出现2例及以上聚集性疫情
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单位等)发现2例及以上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感染的可能性。
应由区疫情防控专家评估后采取相应管控措施。
对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楼栋实施封闭管理,限制人员进出。
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楼栋实施硬隔离。
视疫情情况确定隔离范围。
三、疫点、疫区的划分
(一)疫点
如果社区出现散发病例,将病例可能污染的范围确定为疫点。
原则上,病人发病前3天至隔离治疗前所到过的场所,病人停留时间超过1小时、空间较小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应列为疫点进行管理。
疫点一般以一个或若干个住户、同一栋楼等为单位。
(二)疫区
如果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将该社区确定为疫区。
四、应急处置措施
(一)散发病例
1、病例发现与报告。
发现可疑病例时,应立即联系市120急救中心,由专人专车进行转送,将病例转送到辖区街道卫生医疗机构初步排查,有需要的送区定点留观医院诊治,诊断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后立即报告市疾控中心。
2、流行病学调查。
协助市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等工作。
3、接触者追踪管理。
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及流行病调查,对所有接触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人员进行调查。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按照最新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或有关最新文件要求进行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隔离期间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要及时送区定点留观医院排查、诊治。
除密切接触者外,与病例曾接触过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判定为一般接触者。
对一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嘱其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要及时告知社区,并主动告知近期活动史,做好体温检测,佩戴口罩。
所有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等。
4、疫点消毒及保洁。
做好病例所在家庭、宿舍(公寓)等疫点、公共场所、电梯(扶梯)的清洁、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
每日对社区办公室、会议室、厕所等公共场所及垃圾箱进行消毒。
5、疫点封锁及生活保障。